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苏炳添:在鸟巢享受博尔特待遇 我的世锦赛太完美

2015年08月30日 08: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北京时间8月23日,田径世锦赛百米飞人大战,牙买加名将博尔特以9秒79的成绩力压加特林和盖伊等名将夺得冠军。在第2道的中国选手苏炳添取得10秒06的成绩。苏炳添在本次世锦赛上,创造了百米9秒99的好成绩,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进入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的中国人。  

  中新网北京8月29日电(王牧青) 身披国旗,苏炳添仰望鸟巢的看台,笑得格外幸福。29日是他的生日,这天,他与张培萌、莫有雪和谢震业携手,以38秒01夺得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4×100米接力项目的银牌。赛后,聆听8万多名观众为他唱响生日歌,苏炳添激动地说:“太感动!除了我,只有博尔特在鸟巢受到如此待遇,这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一天。”

  感动8万人唱响“生日快乐”:博尔特之外只有我

  今夜,身披国旗的苏炳添是鸟巢最大的明星,作为“寿星”,全场87000多名观众齐声唱响生日歌。“真的太感动!在鸟巢,只有博尔特受到过如此待遇,8万人为我唱生日快乐,我想今生不会有第二次了。”

  “今天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一天。”这句话,苏炳添面对不同的记者,一次次地重复着。他感叹,一天之内打破亚洲纪录,还获得接力奖牌,奖牌又换了颜色,这种感觉几乎是没法表达的:“高兴!激动!但其实有种感觉,我说不出来,真的!”

  中午预赛后,苏炳添特意回去睡了午觉,身体得到了彻底休息。几天前的百米决赛,他吃了两枪相隔太近的亏,最后40米从第一名直接落到最后一名。今晚,他闪电般在弯道超越不止一名对手,为张培萌的冲刺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第三棒,我感觉自己发挥比较完美,和谢震业接棒的细节,还是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不过,他也调侃了一下今晚的道次:“当时我就想,怎么东道主还会被分到第九道。晚上我特意早点来赛场感受了一下,觉得还可以,毕竟半决赛是第八道,问题不大。”

  自评世锦赛发挥:完美!但只是完美的逗号!

  北京世锦赛,苏炳添凭借2次9秒99和杀进决赛一战成名,夺得接力银牌后,一向内敛的他终于放下了压力,他自我评价:“这届世锦赛太完美,完全超过自己的预期。”

  “单项100米,我就是想打破10秒,想在中国最大的运动场上,跑出破10秒的成绩,让全世界都看到我们。至于接力,进入决赛取得名次,是前辈没有完成的梦想,也是我自己的梦想。”他激动地说。

  一次完美的世锦赛后,苏炳添一举成名,但他依旧冷静而低调:“世锦赛是我完美的逗号。未来,我会力争创造新的……”这瞬间,他本是想说“新的纪录”,甚至那个词已经到了嘴边。但他快速改口:“创造新的奇迹和辉煌吧!”

  如今,苏炳添已经是中国短跑的名片,刚刚度过26岁生日,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只要不出现大的伤病,我坚持现在的训练,这个状态至少可以保持两年!”

  职业敬业备受好评 诗意评未来:极限是无限的

  与博尔特等巨人相比,苏炳添似乎过于瘦小。但凭借刻苦的训练,他站上了世界男子100米第一阵营。“他的敬业精神、职业精神,是所有中国田径运动员的榜样。”不止一名田径中心领导建议记者,你们应该多写写苏炳添,他太难得。

  跑道之上,苏炳添的风格也不张扬,他总能在巨人如林的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胜利者。北京世锦赛100米单项赛,他两次跑出9秒99,并杀入决赛,成为黄种人第一人。他承认,前段时间去美国训练,改变了自己对短跑项目的理解。

  赛后,他不止一次地感谢队友,强调自己的力量微薄,是团队的努力才让银牌成真。说每句话时,苏炳添声音都不大,但他目光炯炯,从不含糊其次。

  有人问他,你觉得中国接力的极限是什么。他不加思索地给出了一句略显哲学的答案:“极限是无限的。” 多年前,苏炳添通过接力项目介入短跑,他非常看重接力的价值,甚至亲口说,即使放弃了百米,也不会放弃接力。

  “这枚银牌比百米突破意义更大,这是团队项目,证明了团队的实力。希望未来有更多人进入接力对,我相信,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我们完全可以超越日本。”苏炳添展望。(完)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