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体人省视马关条约120周年 称抗日始自台湾

2015年04月20日 16: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马关条约》签署120周年祭:“芷江受降”彩色照片首次公布  来源:央视新闻

台媒体人省视马关条约120周年称抗日始自台湾
    资料图:2014年8月1日,由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首次联合举办的“甲午风云 宝岛悲歌”跨世纪大展,在台北开幕。图为一老人在“日本窃取钓鱼岛”展版前仔细观展。林永传 摄

  中新网北京4月20日电 台湾世新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国时报原社长黄肇松近日撰写题为《抗日始自台湾——省视马关条约120周年》的文章。全文如下:

  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糖霜茗雪千亿树,岁课金钱无万数。天胡弃我天何怒,取我脂膏供仇虏。眈眈无厌彼硕鼠,民则何辜罹此苦?……成败利钝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万众一心谁敢侮?……今日之政民为主,台南台北固吾圉,不许雷池越一步。海城五月风怒号,飞来金翅三百艘,追逐巨舰来如潮。……神焦鬼烂城门烧,谁与战守谁能逃,一轮红月当日高。……噫吁!悲乎哉!汝全台……

  ─摘自黄遵宪《人境卢诗草笺注》卷八《台湾行》

  今年4月17日是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20周年。这是在1894年甲午战争挫败的清政府,所付出的无可弥补的巨大代价。由清使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的《马关条约》,要求清政府屈辱的割地赔款,共达21条,其中最受注目、伤害最大的当然是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悉数割让给日本。这是清末诗人兼外交家黄遵宪发出“噫吁!悲乎哉!汝全台……”的浩叹的根由。

  120年过去了,台湾光复也将届满70年。随着时代的推移递迁,岁月冲淡了不少苦痛的记忆;新世代间颇为频密的来往,也模糊了当年统治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沟隙。但是,历史不可忘,1895年4月17日,确实是台湾被清政府放弃,遭日本侵据统治50年的悲情岁月的开始;然而,也是台湾人民坚决奋起,独自面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不间断的抗争的开始。据统计,日本据台前八年,抗日人士遭杀害者达32000人;统治最初20年,被杀害的各类型台湾抗日人士累计高达40万人,约占1915年全台348万人口的百分之11.5。如此重大的牺牲,仍无法阻止台湾抗日运动的持续进行,直到1930年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都还在中部雾社,进行惨烈的武装抗日行动,集体自缢的悲壮结局,震惊世界。

  清政府在1683年设台湾府,以闽南和客家为主的汉民逐渐东移来台,与属于南岛族语系的台湾原住民共同开垦台湾。其后两百年是台湾垦殖的“黄金岁月”,发展相当稳定,和内地的同构型也高。这一切都因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割台弃台而改变。被台湾前辈作家吴浊流形容为〝亚细亚孤儿〞的台湾,自此被迫与中原告别,ㄔ亍独行。

  清廷割台激起台湾同胞抗日的决心

  然而,在剧变中,仍然有一项行动是没有改变的,就是抗日运动。无论是闽南人、客家人及原住民都长时期进行抗日运动,包括早期的武装抗日行动;中期的非武装文化思潮抗争;更包括七七事变之后,许多台湾同胞赴大陆参加抗日战争。省视《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持平地说,抗日战争或始于卢沟桥,但抗日运动则始自台湾。台湾抗日运动的目标是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台湾,终结日本人在台湾的侵据统治,这也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使命之一,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组成的一部份。

  日本觊觎台湾,为时甚早。1874年5月,借口因躲台风登陆台湾南端恒春的琉球渔民遭袭杀54人,乃组成“征台军”进攻南台湾,当地原住民起而抗争,此即“牡丹亭事件”。其后,日军虽退去,但牛刀小试之后,已兴起吞噬之野心。甲午战争打败清政府之后,台湾沦于殖民的命运,已在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计算及控制之中。台湾人民闻讯悲愤填膺,哭声遍野,却也不甘臣服做顺民。除在北京的台籍举人及官员汪春源上书强烈反对之外,台湾居民更纷纷组成义军,不畏牺牲、强烈抵抗。

  继“牡丹亭事件”台湾原住民初试啼声的抗日行动之后,史无前例的巨大型台湾武装抗日行动,就从1895年5月29日日本“近卫师团”在基隆东北角澳底登陆之后,轰轰烈烈掀开乙未战争的序幕。战争从基隆、台北、桃竹苗北部地区,往南推向台中、彰化、云林、嘉义、台南。日军挟其精良武器装备,处处营建其高压优势,到1895年10月23日日军大致控制了全台,战事持续约5个月。乙未战争抗日义军正规军约3.3万名,民兵10余万,孤军奋战的结果,阵亡的兵士至少有1.4万人,一直到1965年都还在彰化等地陆续发现数以百计的乙未烈士遗骸,如今虽已过了120年,但烈士英灵长存,台湾志节不朽。

  乙未抗日战争是全台民众全民参与

  在当时,虽然有一些仕绅选择与日军“合作”,但乙未抗日基本上是全民参与。根据日本随军记者记载,抗日义军不乏女性及青少年,死伤不少;客家族群作战尤其英勇,伤亡亦最重。因日军在全台采取焦土政策,即所谓的“无差别歼灭”(不分军民、男女、老幼)与所谓的“三光扫荡”(杀光、抢光、烧光),所到之处,烧杀掳掠,军民死伤估计在10万人以上。台湾人没有辜负黄遵宪的期许“人人效死誓死拒,万众一心谁敢侮”。

  日军因作战伤亡者当然远低于台湾抗日义军,却有4600人感染霍乱等疾病而死。死亡中包括领军的“近卫师团”统帅、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日皇明治之叔叔,死时才48岁)及团长山根信成少将。低阶的军夫死亡7000人。日方损兵折将,代价也不轻。虽然日本据台总督桦山资纪于1895年11月8日向东京大本营信誓旦旦报告“全岛悉予平定”,随即在台湾展开高压统治。但一个多月后,台湾北部抗日义军旧部在主帅李秉瑞的领导下,又于1895年底,在现今的桃园、大溪、台北郊区的景美、士林及三峡等地进行武装抗日行动;随后南部台南、高屏六堆地区亦纷纷举兵抗日;原住民的抗争亦未停止,台湾抗日志士武装抗日承先启后进入第二阶段,以深山幽谷作基地进行游击战,前后历时七年,直至1902年间主帅李惟义殉职、林少猫被捕成仁,武装抗日行动稍歇,进入“观察期”。但台湾人民抗日的决心和持续行动力,已让日人疲于奔命。

  抗日运动没有沈寂太久。1907年11月的新竹北埔事件,将武装抗日运动带进第三阶段。居民多数为客家族裔的北埔,从乙未年开始就是抗日策划地之一,年轻的领导人姜绍祖激烈抗日,因不敌日军围杀而壮烈成仁,12年后其战友蔡清琳为渠复仇,因误杀五名日学童而引发争议,但无损北埔的抗日义行,而日人严苛的制裁,殊连百余人,也引发多次武装抗日。1915年7月16日由余清芳在今台南玉里(当时叫噍吧哖)西来庵策划领导的“西来庵抗日事件”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且是首度以民间信仰力量起事。参加者遍及全台,近2000人被捕,866人被判死刑,包括余清芳在内。2014年3月14日台南新化发现三千多具遗骸,地方人士认为是噍吧哖抗日义士,历史学家考证当年被日本警察屠杀的抗日人士可能超过万人,只是不知青山何处埋忠骸。

  噍吧哖抗日事件开启文化抗日运动

  噍吧哖事件悲壮地结束了第三阶段的武装抗日行动,也开启了第四阶段的非武装的文化抗日运动。因为西来庵武装抗日,牺牲太过惨重,二十年间(1895~1915)累计遭杀害的台湾人,已达总人口十分之一以上,抗日运动的领导群认识到军事力量的悬殊及统治高压的迫害,武装抗日应该转型为用政治要求与社会运动来推动的文化抗日运动。西来庵事件遂成为台湾汉人纪录上最后一次武装抗日行动。台湾抗日运动演进到此时,距1911年辛亥革命已有一段时日,台湾志士应有感受:抗日已不全然是ㄔ亍独行的事,孙中山先生从1900年到1924年就曾四度秘密访问台湾。1914年苗栗抗日事件领导人,原籍广东省嘉应州(现广东梅州市)的罗福星,就是中山先生忠实信徒,曾参加辛亥革命,其后来台发展抗日组织,因事迹不密,于1914年3月遭日本人拘捕杀害,成为不少研究台湾抗日运动史的专家所形容的“台湾史上最值得尊敬的抗日英雄”。

  在文化抗日的旗帜号召下,1910年代后期贯穿整个1920年代,台湾青壮菁英纷纷结合志同道合、理念接近的同侪组织近代政治社团、社会社团和文化社团,进行文化、社会及政治抗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蒋渭水先生于1921年结合台湾各地有声望的社会领袖及行动力强的青年学生,共同组成的“台湾文化协会”(简称“文协”),结合广义的社会文化力量,与日本殖民者周旋,为民众争权益,成为日后台湾诸多文化运动、社会运动、民族运动及政治运动的大本营,更发展成台湾许多社运团体的“母体”。

  “文协”结合“台湾民众党”等团体推动要求撤废日本驻台湾总督府集行政、立法、司法及军事大权于一身的歧视性的“六三法”运动与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初期虽有点进展,但体制内的抗争,终难改变殖民政府的极权统治,而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声势高涨,导致法西斯主义压制统治日益严苛,各项请愿运动在一九三O年代中期遭到禁止。然而台湾人民愈挫愈奋,不断抗争,多人被捕下狱或遭严密监控,仍不愿放弃,其争取民主与自由的精神亦颇可佩。

  日本统治者从未放松迫害台湾人民

  除了压制追求议会设置的请愿运动,对报刊发行采取“鸟笼式”的有限度开放之外,日本统治者对台湾人民的压制残害,从未放松。第四任总督儿玉源太郎和他的行政长官后藤新平颁布“匪徒刑罚令”,以严刑峻法恐吓于前;随后制定看似包容宽大的“土匪招降策”,诱引抗日人士“归顺”之后,依前法予以集体屠杀。后藤新平自己曾坦承前后“诱杀”抗日份子1.6万人。在长达半世纪的殖民统治下,善良的台湾人民命如轻贱的蝼蚁;在战争中后期被征调前往南洋作战的台湾壮丁及慰安妇,更似群落的蜉蝣,客死异乡。残阳似血,悲情陡生,又能向谁申诉?

  或有评论家谓,日本据占台湾也非一无是处,它发展铁路、公路、大圳、水库及港口等基础建设,又建立邮电系统、灌溉系统、户籍制度及农渔水利会组织、金融机构等,有助台湾的现代化。事实上,总督府进行全台人口、户籍、赋税、土地及治安的调查整理,是有利其殖民统治的政治独裁及社会控制。至于经济建设上关于殖民化与现代化的纠结,对日本殖民者来说,唯一考虑的是如何从台湾取得更大的利益,推动建设也是为了利益的取得,并为日本财团大商社提供商机。在殖民政策下,无论政经社会或教育,台湾人都只能沦为二等人。

  台湾青年赴大陆直接参加抗日战争

  所幸大多的有勇气、有骨气的台湾人民看穿殖民者的工于心计,从1895年清光绪皇帝以“宵盰旁皇,临朝痛哭”之句为割台下罪已诏之后,独自对抗日本军国主义的台湾抗日运动,就像壮烈的史诗,前仆后继地进行着,从未停歇。就本文所探讨的,早期进行武装抗日的台湾志士包括吴汤兴、吴彭年、姜绍祖、丘逢甲、刘永福、徐骧、林朝栋、李品山、萧光明、许肇清、罗福星、罗俊、林少猫、余清芳、江定、简大森、柯铁、林祖密;到中期以非武装的议会路线争取自由、自治、民主、人权的林献堂、蒋渭水、翁俊明、廖进平、蔡培火;到后期李建兴、蔡忠恕推动的地下运动,抗争方式或有不同,赶走侵据统治的殖民者、光复台湾的目标则是一致的。

  当年抗日失败,内渡粤北客家家乡的丘逢甲写出“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的悲情伤痛,人人感同身受,所以一旦抗战军兴,台湾抗日志士丘念台(丘逢甲之子)、谢东闵、林正亨、黄朝琴及领导“台湾革命同盟会”的李友邦、宋斐如等,都怀着光复台湾之志,回到大陆,在不同的领域贡献心力。可以说,七七抗战促成台湾抗日运动的转型,激发台湾青年奔赴彼岸直接参加抗日战争,也鼓舞留在岛上的台湾人:光复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已不是梦。

  20世纪反法西斯战争重大胜利实例

  丘逢甲所写另一著名诗句:“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深入描刻台湾人对于无辜被割让的锥心之痛,正因如此,1895年4月17日这一天,台湾同胞奋起的决心被激发起来,率先进行抗日运动,更绵延达半个世纪之久,卒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也是20世纪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一个实例。这段历史证明了殖民是没有好下场的,侵略更会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们看到日本终止锁国,首次出击,在甲午战争大获全胜,据有台湾更被视为明治时代辉煌的一页,终于导致军国主义的狂炽,发动侵华战争及二次大战,给中华民族、许多亚洲国家和日本本身带来浩劫,日本本身更几乎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这真是值得世世代代的日本人深刻检讨,诚挚反省的一段历史。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