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专家建言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融入国家战略

专家建言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融入国家战略

2020年09月25日 16:28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9月25日电 (记者 杜燕)蜿蜒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的大运河,贯通五大水系,连起八个省市。来自运河沿线地区的专家们汇聚北京通州大运河畔,建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融入国家战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共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

  大运河贯穿古今、连通南北。如今,在沿线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正深入实施。

资料图:大运河一影。 项菁 摄
资料图:大运河一影。 项菁 摄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融入国家战略,协同推进、协作共建。”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理事长、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院长王佳宁24日在2020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重要活动之一的第七届中国大运河智库论坛上如是说。

  王佳宁表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先导区、示范区和样板区逐步明晰,北京和杭州两端呼应,河北、江苏分别为北运河、南运河的轴心,沿线省市要形成多节点、多样性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的合力。

  “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中国大运河智库60人论坛观察家、南京邮电大学大运河研究中心主任沙勇表示,当下,运河沿线自然景观资源、生态系统资源、古建筑资源等,要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继续提升表现力;人文文化的开放也要借助长三角一体化进行整体性提升。

  他建议筹建大运河国家实验室,打造科技汇聚、协同创新平台,关注河道断流、河道污染、生态空间与人口活动叠加作用等技术难题,给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衣带水,北运河沟通京津冀。近年来,三地协同治理区域生态环境,运河沿线逐渐水清岸绿,像北京正致力于打造全线滨河绿道,实现重点河道通航。

  在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舆情研究部主任孙静看来,优化城市空间,贯通健康休闲绿道,提升运河部分河段游船航道品质,会明显提升周边民众幸福感。她建议,探索推出大型实景演出等文娱项目,形成以大运河申遗纪念日等为主题的民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大运河、热爱大运河。

  大运河沿线地区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传统村落、古城古都等构成优质独特的文旅资源。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河南滑县调研基地负责人、滑县副县长赵自勋建议,依托大运河沿线独特的文旅资源和通达的水陆交通,以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滑县将把黄河文化、运河文化融入到整个县域旅游的发展规划中”。

  大运河承载了沿线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活化的历史文化遗产,协调机制将赋予大运河新的生机。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国波认为,各地出台的大运河保护相关政策要从全局出发,制定修订法律法规、编制建设保护规划、实施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要有利于协调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基础建设,有利于完善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等。

  他还称,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达、发展动力强的区域,然而部分地区处于所在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洼地。建议通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带动地区的整体复兴和城市活力的提升;以文化“高地”项目建设,填平经济发展“洼地”,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

  论坛上,“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服务贸易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研究中心”揭牌,并宣布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新增浙江外国语学院为成员。(完)

【编辑:苏亦瑜】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