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手握检修锤的祖孙三代青藏高原“铁路情”

2019年05月10日 14: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手握检修锤的祖孙三代青藏高原“铁路情”
    图为李旺富、李秀金、李海峰祖孙三代。 钟欣 摄

  (爱国情 奋斗者)通讯:手握检修锤的祖孙三代青藏高原“铁路情”

  中新网西宁5月10日电 题:手握检修锤的祖孙三代青藏高原“铁路情”

  中新网记者 张添福

  李旺富、李秀金、李海峰,一个家庭祖孙三代手握的一把小小检修锤,见证了雪域青藏高原铁路发展历程。

  李旺富:高原铁路开拓者

  87岁的李旺富精神矍铄,虽已享受晚年生活,但依旧不曾忘却年轻时拓荒西部的点点滴滴。

  1956年,山东人李旺富被分配到当时的丹东铁路局。两年后,单位领导问他是否愿意支援西部。他说,当时的自己其实并没有争当西部拓荒者的意气风发,“能有一口饱饭吃就行”是他最朴素的想法。

  李旺富清晰记得到达青海省会西宁的日期——1958年8月15日。或许一路颠簸令他印象深刻,还有“一穷二白”的西宁站,“周围一片荒芜,西宁站甚至都没有一个像样的站房……基本见不到什么客运列车。”

  1959年10月1日,伴随着兰青线通车运营,西宁车辆段也正式成立。“那时的车状况差,检修条件也不如现在,那会儿我们一趟检修下来,整个人都是黑乎乎的。每天都是一身机油,穿到最后,衣服上几乎都能渗出油来。”

  1984年,伴随西宁至格尔木铁路开通运营,李旺富也成为了青藏高原上的首批检车长。

图为曾经用过的工具。 钟欣 摄
图为曾经用过的工具。 钟欣 摄

  李秀金:拿起和放下间的“时代转换”

  儿时见过父亲李旺富检修机车样子的李秀金,选择了和父亲一样从事列车检修工作,“那时候想得简单,觉得掌握一门技术就是好。”

  李秀金被分配到了格尔木车辆段,彼时,列车尚未开通,李秀金和20多名同事一起坐着车,晃了2天多才到格尔木。下车的那一刻,李秀金说心立马凉了半截,“周围什么都没有,大风就那么呼呼地刮。那种情景,用飞沙走石比喻都不为过。”

  “在格尔木,二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土屋里,土屋四面漏风,不管是什么,上面总会铺满一层厚厚的黄沙,就连工作服,也是成天包裹着一层黄沙,看上去‘土味’十足。”李秀金回忆说。

  “不要以为拿着检修锤就能干一辈子,以后没准要用电脑检修嘞。”年轻时的李秀金似乎只把人们这句话当做一个笑谈,不曾想,这句话却最终变成了现实。2012年前后,西宁车辆段引入了一批自动检测机等先进设备。

  2012年,经过考试,李秀金成为了一名TFDS集中式分析员。“现在每天要在电脑前看300多趟车,按一趟车64幅照片计算,一天内要看接近2万张图片。”

  李海峰:传承铁路精神的新时代检修员

  2013年,李海峰大学毕业后,子承父业,进入西宁车辆段车电车间逆变班组。从22B、25B到25T,他天天要检修不同的车体,从车体的转变中他也感受到了与祖辈、父辈同一样的工作体验。

图为李海峰检修设备。 钟欣 摄
图为李海峰检修设备。 钟欣 摄

  “劳动强度没那么大了,但需要的专业知识更多,需要应对的情况也更多变。”李海峰说。

  2016年,李海峰当上了拉萨车队车辆乘务员。与他的爷爷和父亲相比,他所在的列车采用了当前国内甚至是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玻璃具有抗紫外线功能,火车装有制氧装置和紧急供氧口,集便装置使列车更加环保,车电装置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列车设施设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要对工作负责,即使再小的故障,也要仔细检查,尽快维修,保证质量。因为这不仅关乎着你一个人的工作,更关乎全列车千千万万旅客的生命安全。”父辈的教诲让李海峰始终铭记于心。(完)

【编辑:梁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