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梅子香自“苦寒来”

2018年07月28日 15: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通讯:梅子香自“苦寒来”
    图为白族妇女在制作雕梅。 缪超 摄

  中新网大理7月28日电 题:梅子香自“苦寒来”

  作者 缪超

  7月底,洱源10万亩梅子采摘进入尾声,距离洱源60公里外,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欣赏横断山脉挤压造就的巍峨苍山与镜湖洱海,置身于美景,游客不忘品尝今年新上的鲜梅汁与去年梅子做的雕梅、梅干等白族特色美食。

  洱源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这里盛产盐梅、苦梅、杏梅、照水梅等品种繁多的梅子,素有“梅果之乡”美誉。近年来,“梅乡”因地制宜扩大“梅香”,消减高原苦寒地区的贫困。

  “洱源人家房前屋后都能发现几株梅子树。”白族老人李协鼎告诉记者。他家虽住在平坝地区,却有一段苦寒童年,“小时候,饥一顿饱一顿,6岁成放牛娃。”“那时候,雕梅饼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零食。”

  改革开放后,李协鼎在自家宅基地上办起手工作坊,制作白族传统的雕梅、苏裹梅、炖梅和话梅。后来,他的小作坊越做越大,现成为当地龙头企业。

  此间,洱源平坝地区40年中经济社会发展快速,高楼不断拔地而起,民众生活摆脱贫困越来越富裕。在改革开放中发家致富的李协鼎对记者说,“前几年,洱源大山里还有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成功让超过7亿人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但由于恶劣的地理气候等环境条件限制,交通闭塞、信息封闭、干旱缺水、产业薄弱,部分地区贫困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洱源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雕梅,洱源特产,已有2000年历史,是唐南诏时期敬献国王的贡品。新鲜梅子要在历经数月十多道工序后,成为雕梅,苦涩尽散,金黄透亮,形似花瓣,脆爽清甜。

  如今,洱源所在的大理,已是世界知名旅游目的,雕梅、话梅等独具大理白族特色传统美食,受到世界各地游客青睐。

  因地制宜,则是中国脱贫攻坚一种方法和逻辑。年近古稀的李协鼎与梅子打了一辈子交道,他说,“梅子适宜生长在海拔2200米至2800米的高原苦寒山区。”

  近年来,洱源重点发展“梅产业”,帮助扶持高寒山区贫困户种植梅子、木瓜、核桃等经济作物,再通过李协鼎等梅子水果加工企业增加其附加值。

  “以梅子、木瓜等为主要原料,我们已经发展出150多种产品。”李协鼎告诉记者,“梅子鲜果收购量连年增加,收购价从几毛钱1公斤,提高到4元一公斤。”

  “梅乡”扩大“梅子香”减少了苦寒山区贫困,李协鼎说,“‘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词,在洱源有了新的意思。”(完)

【编辑:陈海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