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从中国来的玉米花生成熟了(图)

2018年06月05日 20: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通讯:从中国来的玉米花生成熟了(图)
    6月5日,“中国玉米花生生产技术培训交流暨现场观摩会”在印尼东爪哇省谏义里县举行,不仅让与会代表体验了中印尼两国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成果,更看到了两国在农业领域合作的巨大空间和美好前景。 林永传 摄

  中新网印尼东爪哇谏义里6月5日电 题:从中国来的玉米花生成熟了

  中新网记者 林永传

  6月5日下午,虽然烈日当空天气炎热,但在离印尼东爪哇省谏义里县城近1小时车程的玉米地里,来自中印尼两国的近百名农业专家、包括种业在内的农业从业者,不顾浑身的汗水,对着刚刚成熟的玉米和花生果实,赞叹连连。

图为现场观摩。 林永传 摄
图为现场观摩。 林永传 摄

  当天在此间举办的“中国玉米花生生产技术培训交流暨现场观摩会”,不仅让与会代表体验了中印尼两国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成果,更看到了两国在农业领域合作的巨大空间和美好前景。

图为现场观摩。 林永传 摄
图为现场观摩。 林永传 摄

  “今天观摩的‘花生单粒精播技术’和‘花生玉米间作技术’两种生产技术在中国已非常成熟,在印尼的试验也取得非常好的示范效果”,中国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齐世军研究员在田间对印尼同行介绍说,花生单粒精播技术可大大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花生玉米间作技术通过间作花生改良了土壤,改善了通风透光,增加了玉米的边际效应,实现玉米稳产、花生增产,大幅度提高种植效益。

图为“中国玉米花生生产技术培训交流会”现场。 林永传 摄
图为“中国玉米花生生产技术培训交流会”现场。 林永传 摄

  据该研究所副所长陈凯介绍,目前中国的玉米平均亩产约430公斤,而印尼只有约300公斤。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引进可以大大提高印尼玉米的产量。

  据悉,该所与印尼农业部门和相关单位接触交流的时间已近20年,2013年双方开始进行小规模的试验田合作研究,2015年开始引进产业化的农业企业加入合作团队。

  “这片玉米和花生间作田是今年3月份刚播种的,现在都已经成熟了”。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丁照华研究员、花生研究所单世华研究员分别为与会代表介绍了在此间试验的中国玉米和花生育种及生产技术。

  手里掂着刚刚采收的“个大粒饱外观美”的玉花和花生果实,印尼同行纷纷竖起大拇指。

图为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齐世军(左)为将到该所工作的两位印尼青年农业专家颁发聘书。 林永传 摄
图为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齐世军(左)为将到该所工作的两位印尼青年农业专家颁发聘书。 林永传 摄

  中国中农发种业集团代表刘宁表示,将充分利用中国和世界玉米和花生种质资源,进行印尼本土化育种、试验、推广,协助印尼玉米和花生育种、栽培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推出适合本土特色的高产优质玉米和花生新品种,为印尼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由中国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农科院主办,山东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花生研究所、中国中农发种业集团和印尼和荣农业公司共同承办的本次活动,得到了印尼国家谷物研究所、哈山努丁大学的大力支持,两家印尼单位将选派两位杰出青年专家到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工作1年。齐世军为两位青年专家颁发了工作聘书。(完)

【编辑:刘湃】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