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探访中缅边境上的拉祜族福堂

2016年05月30日 20: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普洱5月30日电 题:探访中缅边境上的拉祜族福堂

  中新社记者 保旭 史广林

  恰逢每周一次的大集市,家住中缅边境的云南省澜沧县糯福村龙竹篷村的李家保,原本一大早就去赶集了。但中途接到电话说,有外人来村里了解福堂的情况,他就急忙赶了回来。

  记者便是他电话中得知的“外来人”。记者近日在中缅边境一个典型的拉祜族村寨探访了这个至今为止保存完整的拉祜族福堂。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因为长期居住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大部分拉祜族保留着原始的制度和落后的社会形态。新中国成立后,拉祜族不断发展,路、水、电、通讯都通了,但他们依然保留着最为古老的祭祀和议事传统。福堂,就是当地人举行传统仪式的地方。

  龙竹篷村是典型的拉祜族村寨,现有73户人家,几乎都是拉祜族。村里的建筑,无论新旧都具有独特的拉祜族特征——吊脚、斜顶。这个位于大山深处、长期以茶叶种植为主的村子,仍未摆脱贫困,村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人民币。为了促进发展,当地政府引进了农产品产业。随着与外界接触的增多,村民们觉得“必须要让外界了解我们,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作为“福爷”的李老大就是这么认为的。

  年过花甲的李老大是掌管龙竹篷村福堂的人,被称为“福爷”,记者要进入福堂需征得他的同意。当然,李老大十分愿意带记者参观,“最近几年常有人来了解福堂的情况”。

  在李老大的带领下,记者穿过象征男女生殖器的寨神柱,沿着陈旧的石板台阶进入了福堂。福堂中间摆放的是拉祜族最敬仰的天地图腾,顶上挂满了用纸裁剪出的各式花样、灯样、人物图案。

  福堂两侧各摆放着一个木制的水容器,李老大介绍说,“这是我们用来祈福的,一边是消除病患灾难,一边是祈求平安发达”。

  遗憾的是,记者到访时并不是福堂举行仪式的时间,李老大告诉记者,“我们要到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或是春节时,才举行仪式,敲起通天神鼓,跳起舞,缅甸那边几个寨子的人也会过来跟我们一起祭祀”。

  李老大提到的“通天神鼓”便置放在福堂中。李家保是被选出来在村里为数不多、有资格敲响神鼓的人。

  因为李家保曾经外出求学,他与记者的交谈顺畅了许多。他告诉记者,村寨至今依然保留着许多传统,该村的福堂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拉祜福堂,更为特别的就是“福爷”作为“头人”的制度,“福爷”之下还有卡些、角八、莫八、者神、章利,他们由“福爷”召集,共同商议村里的大事小情。

  李家保说,“我们这个制度与现在的村小组并不冲突,因为我们都是为了发展,村里有什么事都经常跟福爷等人一起商量,相互尊重”。

  由于读过书,李家保除了做会计外,也肩负着将村里保留完好的拉祜文化传播出去和继承好的责任。他收了几个小徒弟,教他们敲神鼓、跳传统祭祀舞。他还受邀到昆明参加过表演,“虽然只是表演,并没有真正的祭祀意义在,但观众还是觉得很神秘”。

  李家保很希望每次有人来,都把他们的文化和资源传播出去,“让外面的游客来,企业也来,这样我们村子就会越来越好了。”(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