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庆退休教师建农耕文化馆 30年间集展品上千件(图)

2016年01月19日 15: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重庆退休教师建农耕文化馆30年间集展品上千件(图)
图为刘映升老人介绍他的展品。 钟旖 摄
图为展厅一角,均为农用器具。 钟旖 摄

  中新网重庆1月19日电 (钟旖)“大到织布机、水车、石磨,小到水烟斗、剃发刀、私章,凡是涉及巴渝地区农民曾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19日,在重庆市北碚区蔡家岗镇天印村的一处农家院落里,74岁的刘映升行走于自建的“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中如是说。

  “从30年前开始,别人喜欢搜集烟盒、糖纸,我却对农具情有独钟。”刘映升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身边逐渐消失的农耕用品越来越多,其创办农耕文化陈列馆的念头愈发强烈。于是,上世纪90年代,重庆首家“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在刘映升与家人的努力下“开张”了。

  记者行走在馆中看到,展馆共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500平米见方的室外像一个农家花园,在枇杷果树下的草坪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磨、石碾等石制农具。室内展区则有2000平米,分为三个部分:农业生活馆、农业生产馆(工匠作坊)和竹器(民俗),1000多件农耕器具反映着各个年代农民的生产生活。

  “编竹子菜篮花篮,采山珍粗茶相伴……”一首以竹篮为题的打油诗,形象地描述出了器物的实用性。为了把没有生命的文物变成有生命的历史,自2008年起,刘映升开始为他的藏品创作歌谣,生动地诠释各种农具的用途和文化内涵,“目前已有一千余首乡土诗歌,也能更好地解读巴渝农耕文化”。

  为了创办陈列馆,老人拿出了自己作为退休教师的所有积蓄。女儿刘宏将城里的房产做了抵押,以支持家里收集农具文物、布置展馆和整修环境。

  “曾经家中养了上千只鸡鸭牛等畜禽,现在几乎都卖掉了。”谈及办馆现状,刘映升告诉记者,陈列馆现已正式对外开放,“正在积极寻找合作企业,将陈列馆打造成农耕社会体验区,让市民来‘当一回农夫’”。

  “老物价的价值不在于金钱多少,而在于记录了一段历史文明。传承、唤起乡愁是办馆初衷。”刘映升说,他的梦想,是让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都能学到一些东西,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