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如何迈步低碳新征程?第十二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主旨论坛举办

中国如何迈步低碳新征程?第十二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主旨论坛举办

2021年06月11日 22:09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绿色发展·低碳生活”论坛举办 中国如何迈步低碳新征程?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6月11日电 (记者 陈溯)11日,由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十二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主旨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以“‘碳’路新征程”为主题,来自政界、学界、业界的与会嘉宾围绕中国如何迈步绿色低碳发展新征程分享真知灼见。

  “当前,推动疫后经济‘绿色复苏’、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已是全球大势所趋。”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近年来,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中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效水平偏低、技术创新能力偏弱,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和潜力。

  “气候行动不会阻碍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协同增效。”解振华说。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第十二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主旨论坛上发言。 韩海丹 摄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第十二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主旨论坛上发言。 韩海丹 摄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大幅超额完成到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

  2020年,中国向世界做出承诺,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也意味着中国开启了低碳发展的新征程。下一步中国应如何推动低碳发展?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苏伟表示,踏上“碳”路新征程,中国需要做好八项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二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三是以节能降碳为导向,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四是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五是加快建筑和交通领域低碳发展,六是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七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八是健全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保障体系。

  中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表示,除了体制机制建设,还要开展全民行动,提升全社会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识,持续开展全国低碳日活动,全面提升公众绿色低碳的认识,引导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努力营造绿色低碳新时尚。

  “碳达峰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国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表示,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领域的减碳空间十分可观,节能减排需要全民动员,尤其是绿色出行领域有很大的潜力。应该创造更多便利的出行基础设施,推动人们绿色出行,让每一个中国人成为减碳目标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局外人。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一些环保和循环经济政策会出现低碳化调整,建议全面梳理现有的污染防治政策和循环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或者创新,力争尽早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

  解振华表示,目前中国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政策措施、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11日,由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十二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主旨论坛在京举办。 马敏 摄
11日,由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十二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主旨论坛在京举办。 马敏 摄

  自2010年以来,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系列活动,普及绿色发展理念,展示中国低碳绿色行动。今年的系列活动除了论坛外,公益展计划于8月份亮相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

  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当天表示,十二年来,活动通过论坛、影像展、社交媒体传播等方式,吸引了上亿人关注,展出数千幅影像图片,成为传递中国绿色低碳进程的重要窗口。全球气候治理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应对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希望通过论坛务实交流和深度探讨,共同讲好绿色发展的中国故事,让更多人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

  论坛还发布了“2021年度低碳榜样”案例,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京东集团、恒大集团、兴业银行、台达集团、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港华燃气、北汽蓝谷、华帝股份有限公司位列其中。(完)

【编辑:李骏】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