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记者手记:惜别袁隆平 他回归了大地怀抱

记者手记:惜别袁隆平 他回归了大地怀抱

2021年05月24日 20:3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现场:大批民众献花悼念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长沙5月24日电 题:惜别袁隆平 他回归了大地怀抱

  中新社记者 白祖偕 刘双双

  袁隆平院士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仿佛只是睡着。鲜红的国旗覆盖在他的身上。身后是他的大幅照片,微笑着,如招呼来者,如笑望远方。

5月24日上午10时,“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来自各地的民众前往殡仪馆送别袁隆平院士最后一程。图为民众在明阳山殡仪馆为袁隆平送上鲜花。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杨华峰 摄
5月24日上午10时,“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来自各地的民众前往殡仪馆送别袁隆平院士最后一程。图为民众在明阳山殡仪馆为袁隆平送上鲜花。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社会各界和他的亲友敬献的花圈和花篮摆放在他的两旁。

  哀乐低廻。不少人在默默拭泪。

  院士是真的走了。他回归了大地的怀抱。

  没有追悼会,也没有悼词。极尽简单的告别式,只用了十多分钟。

  他不需要悼词。他的悼词写在长满水稻的大地上。

  几十年前,袁隆平看到国人食不果腹,便笃定吃饭事大,专心学农。他要种出比花生粒还大的水稻来,让国人远离饥饿。

  怀揣着理想、坚韧与倔强,1966年,他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0年,他和助手找到一株雄花败育株;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中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我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了梦想,先生在稻田里几乎耗尽了他生命的所有时光。

5月24日上午10时,“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来自各地的民众前往殡仪馆送别袁隆平院士最后一程。图为送别仪式现场。白祖偕 摄
图为送别仪式现场。白祖偕 摄

  2020年11月,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先生的“禾下乘凉梦”变为了现实。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也已造福众生。杂交水稻早已走出国门,在印度、印尼、美国等多国大面积种植。

  他的率真常让人忍俊不禁。理完头发,他说:“我又年轻了十岁。我真是一个帅哥、老帅哥、资深老帅哥!”

5月24日上午10时,“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来自各地的民众前往殡仪馆送别袁隆平院士最后一程。图为送别仪式现场。白祖偕 摄
图为送别仪式现场。白祖偕 摄

  我们曾多次采访先生。“欢迎你们来给杂交水稻做免费广告!”面对记者,除了杂交水稻,他从不想谈及其他。

  “人生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先生毕其一生,送给人类的正是这样一粒伟大的种子。

  一个网友的留言,概括了先生的盖世功勋:

  一稻足千秋,两梦福全球。(完)

【编辑:姜雨薇】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