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重庆苗族古村寨十年保护开发的“旧俗新颜”

重庆苗族古村寨十年保护开发的“旧俗新颜”

2020年11月14日 10:5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国减贫故事)重庆苗族古村寨十年保护开发的“旧俗新颜”

  中新社重庆11月14日电 题:重庆苗族古村寨十年保护开发的“旧俗新颜”

  作者 罗永皓 张燕

  52岁的苗族人罗万禄回乡创业已有十年。期间,他亲历家乡从封闭落后的苗族小山村发展成独具苗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胜地,见证了“变”与“不变”。

  记者12日从重庆市彭水县城出发,驱车近1个半小时沿乌江画廊逶迤上行52公里,山峦叠翠中一片苗族聚集的古村落,便是罗万禄的家乡——罗家坨。这里因村民全都姓罗而得名,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重庆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家族式苗寨,也是国家民委首批命名的“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海拔750米的古寨,矗立着苗族牛角图腾的广场,错落有致的青瓦木吊脚楼建筑分布于山体周边缓坡,农耕地被整齐地规划在山谷内的平坦区域,干净整洁的青石道路连接着古老而富有民族风情的建筑。

  “以前只有一条黄泥土路通往镇上,出门来回一趟身上全是泥灰。”罗万禄回忆,以前村民出行全靠走路,到6公里外的鞍子镇最快也要花1个多小时。水源是寨里的一口大水缸,灌溉和饮水只能靠肩挑背扛。村间田坎和房屋周围多是半人高的杂草。

  罗万禄家里有三个孩子,为了供孩子读书,他早年一直外出打工,辗转漂泊数个城市。2014年妻子生了一场大病,沉重的医疗费和几个孩子学费让家里两次致贫。直到村里旅游发展起来,罗万禄家开起农家乐,条件才逐渐好起来。

  大山阻隔着罗家坨苗寨和外界的联系,却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风貌和风俗。鞍子镇政府调研员任廷国告诉记者,寨子保留了苗族特有的建筑风貌,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延续着苗家人特有的民俗风情。

  2009年被国家民委、财政部纳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迄今罗家坨围绕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启了10余年的保护性开发。

  谈及苗乡的变化,罗万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道路、饮水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据鞍子镇官员任洪介绍,试点以来,当地政府对民居建筑以及寨内的道路、院坝、自来水等基础设施进行了修葺和全面改善,完成了进寨的6.8公里道路的全面硬化。村民家里进行改厕、改厨、改灶,自来水通到了每一户。

  2016年,在中央外事办的定点帮扶和彭水县政府的支持下,罗家坨特色村寨分三期进行提档升级改造,总投资约3000万元人民币。罗家坨苗寨规划有苗族文化主题区、农耕文化主题区、田园文化主题区和稻田文化主题区四部分。截至目前,三期工程已全面完工。

  环境生活的改善和旅游的开发,并没有破环罗家坨的原有风俗习惯。罗万禄家至今仍延续着“鼎罐烧饭”“腌制腊肉”的苗族习俗,保留着火铺、石磨、草凳等生活用具。

  据介绍,为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除对民居进行修旧如旧的改造,当地还复建近300平米的罗氏祠堂。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鞍子苗歌,寨里老人小孩都会传唱,还经常参加县城的苗歌表演,高亢的苗歌唱出了苗族人世世代代的民族风情。

  如今的罗家坨乡村旅游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八方游客络绎不绝;今年10月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76户317人的村子在2019年全部脱贫,人均年收入达1.4万元。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中共彭水县委书记钱建超介绍,作为中国苗族人口最多的县,彭水充分发挥“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带动脱贫。罗家坨这片古老的苗族村落,通过10年的不懈努力,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彻底换了“新颜”,民族文化和风俗得以延续,走出一条“文化+旅游”“非遗+产业”的别样脱贫路。

  罗万禄的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兴隆,“最旺的时节,一天营业额就有1万多元。”他憧憬着未来的发展,计划再添置几间房间,扩大农家乐的规模。(完)

【编辑:孙静波】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