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戎马到小康:抗战老兵眼中的家国变迁

2019年02月07日 11: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91岁的周占科和李德贞老人。<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记者 邢蕊 摄
91岁的周占科和88岁的李德贞老人。中新网记者 邢蕊 摄

  【返乡见闻】从戎马到小康:抗战老兵眼中的家国变迁

  中新网客户端文水2月7日电(邢蕊)新春佳节,家住山西省文水县的周占科老人家中热闹非凡。在外忙碌一年的晚辈们陆续返回家中,看望耄耋之年的老两口。四世同堂的欢乐气氛,洋溢在周老家面积不大的小院里。

  周老今年91岁,他的老伴李德贞老人也已经88岁。二老一生相伴,走过了69年的风风雨雨。

  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周占科老人和老伴回忆起过往的点滴。虽然时间模糊了他的记忆,但周老依然清晰的记得,今年10月1日是祖国70岁的生日。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生活进入小康,二位老人一生的经历,就是祖国变迁的缩影。

刚刚参加八路军时的周老。受访者供图
刚刚参加八路军时的周占科。受访者供图

  抗战熔炉造就革命小将

  1943年的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艰苦的相持阶段。也正是在这一年,年仅15岁的周占科加入了八路军晋绥分区六支队。因为年纪太小,个头还没枪杆子高,他被安排当了通讯员,负责战时前后方的联络工作。

  当时的通讯条件极为简陋,信息的传输只能依靠通讯员的两条腿。为了躲过日军的搜查,通讯员的工作一般也只能在晚上进行,而且只能抄小路。

  一次,年轻的周占科在送情报的路上要穿过一片高粱地,高粱地里还三三两两的散落着坟堆。月黑风高的夜晚,他的耳边时不时传来野狗的叫声。没有任何照明设备,周占科彻底迷失了方向,他一个人又着急又害怕,在高粱地里转了一宿,一直等到天蒙蒙亮,才找到了正确的路。

周老(左)和战友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周占科(左)和战友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根据周老回忆,从1943年加入八路军到1944年冬天,自己一共参加了六场战斗,其中河南省新安县中月岭战斗让他记忆犹新,至今难以忘怀。

  1944年的冬天,周占科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要南下支援大部队在河南建立根据地。“当时的359旅要下两广(广东,广西),我所在的旅要在韩钧将军的带领下开辟新的后方,”周老对记者娓娓道来。

  战斗在部队刚踏进河南境内便打响,周占科的工作如往常一样,保持指挥部和各个连队之间的信息通畅。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他在封锁线上来回穿梭。敌军看到了我军的通讯员,端着机枪对着周占科不停的扫射,子弹从他头上飞过,几次都险些牺牲。

年轻时的周占科。受访者供图
年轻时的周占科。受访者供图

  随时牺牲的可能并没有让周占科退缩,而最让他难以释怀的,是亲眼目睹自己的战友惨死在日军的刀下。战斗打了一天一夜,进入到了最后的肉搏阶段,日军挥舞着长刀砍向我们的同志,九连的班长张小三在殊死搏斗中被日军砍破了脑袋,光荣牺牲。“全连六十多个人,死了一大半啊!”回忆起这段往事,年过九旬的周老依然泛出泪花。

  因为参军以来的出色表现,1945年,周占科在战火纷飞的生死考验中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他被调至中原野战军(后改称第二野战军)四纵12旅,任机要股副股长,随军参加了淮海战役,并荣获二等功。

时任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政治教员的周老。受访者供图。
时任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政治教员的周占科。受访者供图。

  转业回乡投身教育

  周老青年时代戎马生涯,但却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他告诉记者,14岁正是渴求知识的美好年华,是残酷的战争击碎了他的求学梦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占科成为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的政治教员。1958年,30岁的周占科转业回到了家乡,他放弃了其他单位优厚的职位,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当地一所中学,成为学校的党支部书记。

当时刚刚专业回乡的老两口。受访者供图
当时刚刚专业回乡的周占科与老伴。受访者供图

  在任期间,他义务为全县中小学生讲课300余场,宣扬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时的他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村落之间,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告诉孩子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讲到战争年代军队给养奇缺,往往饿着肚子上战场,为了填充肚子,他们曾用棉花塞住鼻孔,吃从山沟底捡回的腐烂驴肉。每讲到此处,许多师生感动至极,泪花闪现。

1984年离休后,周老与老伴在老房子前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1984年离休后,周老与老伴在老房子前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见证改革开放沧桑巨变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由此大踏步地赶上时代的潮流,周老一家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的瓦房变成了砖房,千禧年之后,二老又搬进了楼房安度晚年。“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浴血奋战的老革命。每个月,我都能领到丰厚的退休工资,总算是等到了苦尽甘来,”周老动情的说道。

搬进楼房后的周老,高兴的合不拢嘴。受访者供图
搬进楼房后的周老,高兴的合不拢嘴。受访者供图

  “以前买粮食都要粮票,现在生活好了,鸡鸭鱼肉都管饱,”看着儿女们准备的一桌饭菜,周老又笑的合不拢嘴。

  粮票记载着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艰苦岁月,在1950年到1985年间,它一度成为每家每户的“命根子”。当时周老一家八口人,每人每月仅能拿到六斤的白面票,全家人过年的时候才能吃顿白面饺子。即便如此,周老的爱人李德贞老人还是会从自己的口粮里省下一点去帮助更生活更困难的邻居。

  “大家日子过得都不容易,我的老伴一个月还有几十元的工资,他们比我们更困难,能帮一点就是一点,”回忆起这段往事,李德贞老人笑着说。

二老刚刚新婚时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二老刚刚新婚时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经历过贫穷的岁月,二老格外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红火日子。衣服穿破,缝了补丁继续穿,食物掉到地上,捡起来洗洗也要放到嘴里。

  年事已高的周老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老伴李德贞虽然腿脚不便,但仍然精心照顾着周老的饮食起居。两位老人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他们的爱情经过战火的洗礼,又经历了艰苦岁月的考验,最后变成了平凡日子里的细水长流。

  两位老人喜结连理的时候,身穿军装在照相馆照了一张照片,这张黑白的小照片成为了当时的“婚纱照”。2020年是二老结婚70周年,周老最大的心愿,就是牵着老伴的手再拍一次合照。

  “有老伴多年来的呵护,有儿女子孙们的陪伴,还有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怀,虽然我的生命即将耗尽,但我的晚年非常幸福。”(完)

【编辑:姜雨薇】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