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七十载,桂河桥的二战记忆愈加清晰

2015年09月06日 15: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曼谷9月6日电 题:七十载,桂河桥的二战记忆愈加清晰

  中新社记者 符永康

  烈日炎炎,桂河桥上人流不息。

  这座大桥位于泰国曼谷西北约120公里的北碧府。70多年前,这里是盟军战俘和劳工眼中的地狱,他们在日军刺刀的威逼下修建泰缅铁路。如今,这里每天迎来各种肤色的游客和凭吊者,桥上不时驶过一列旧式火车,发出“哐当、哐当”的历史回音。

  55岁的青松先生不会讲中文,但却会唱几首中文歌曲。他是一名小提琴手,兴致来时在桥头拉上几曲,接受游人给予的小费。他说:“我父亲是潮州人,母亲是泰国人。我很小就听过很多‘死亡铁路’的故事。”

  他于9月5日告诉中新社记者,自己在桂河桥上谋生8年,每天看到许许多多来自韩国、中国及欧美国家的游客,“我想,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它,而不是忘记它”。

  在青松的指引下,记者看到桥头一侧竖立的中国远征军纪念墓碑。桥头另一侧建有一座佛教寺院,洁白的观音塑像面朝铁桥,舒缓的佛乐弥漫在桂河两岸。

  回溯历史,1942年,太平洋战争日益激烈,日本决定打通从泰国通往缅甸的铁路运输线。为此,日军押送包括英、澳、美等国军人在内的6万多战俘到泰国施工,此后又强征27万名多国劳工。在泰国西部茂密的丛林中,1.6万名战俘及难以统计的劳工因饥饿、劳累、传染病等丧生,“死亡铁路”由此得名。

  桂河桥地处泰缅铁路咽喉位置,二战后期被盟军飞机炸毁。战后,泰国在原地“修旧如旧”,纪念历史。铁桥全长约300米,桥身尚能看到弹孔模样的痕迹,桥头竖立着巨型炸弹模型,70多年前的战争景象恍若眼前。

  当时,日本曾销毁大量的战俘和劳工资料,但真实的历史最终通过幸存者的讲述、残存的现场及书面资料得以重现。

  在桂河桥附近,北碧府战争公墓绿草茵茵,正门对面竖立着巨大的十字架,一排排墓碑象征着长眠在此的各国军人。其中一块墓碑上刻着:“高德斯威尔,25岁,1944年。我们多么想念他那可爱的面容。”

  泰缅铁路博物馆距离桂河桥约4公里,至今珍藏着一些当年筑路时使用的榔头等简易工具。变形的汤勺、被遗落的皮夹子、未能发出的家书……一点一滴的遗迹向后人呈现战争中的惨剧。

  博物馆还在泰缅铁路原址保留一段当年的铁轨。沿着丛林中的“死亡之路”步行,不时可看到各国人士摆放的鲜花、旗帜、照片。时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三五成群的游客在狭窄的山道上触摸着历史、倾听着历史。

  “死亡铁路”有一段被称为“鬼火关”。据说在筑路时,大量盟军战俘每天被迫工作18个小时,夜间点燃篝火施工,因似鬼火一般而得名。

  澳大利亚人苏迪恩在博物馆留言簿上写下:“太惨了。作为人,怎么可以那样对待另外的人?”

  中国游客李兵写下粗大的一行字:“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许多人用英文、韩语、泰语等写下“惨”、“悲剧”、“不要重蹈历史”等感言。

  经过多年开发建设,桂河桥及泰缅铁路原址已成为泰国知名的旅游胜地。硝烟散去,泪水拭干,透过历史的长镜头,人们可以更加平静地回望70多年的一幕幕。但平静并不意味着遗忘,沾满血泪的桂河桥永远铭记着世界史上愈加清晰的一页。(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