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香港文学评论学者许子东新作:不用史的名义写文学史

香港文学评论学者许子东新作:不用史的名义写文学史

2021年07月14日 18:2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社香港7月14日电 题:香港文学评论学者许子东新作:不用史的名义写文学史

  中新社记者 曾平

  香港文学评论学者许子东在延时一年举办的第31届香港书展带来最新著作《重读二十世纪中国小说》。“这是一本不用文学史名义的新编文学史。”许子东在书展前夕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定义这本近60万字、迄今为止他写过的最厚书籍。

图为许子东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图为许子东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许子东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长期研究鲁迅、张爱玲、郁达夫等中国作家。书斋以外,常在媒体发表见解让其广为观众所知。

  新冠疫情令书展两度延期,也让“没别的事做”的许子东埋头专注于这本著作。从构想追求与公众对话的音频节目,到修改增添内容并变为学术文字,历时约三年。

  最初受邀是写部20世纪中国文学简史。许子东琢磨良久觉得“要有写繁史的本领才敢写简史”。著史要如写教科书般搜整海量资料,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创作演变等均不可少,非单人数年之功便能达成。

  但这部作品又的确是有“重写文学史”的思路。书写架构采用编年排序,从1902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到2006年刘慈欣《三体》,许子东将70位作家和他们的93部作品用夹评夹议的方式呈现于书中。

  每部作品为点,由点连成线,自然是20世纪中国小说发展史。有别于过往文学史或凸出作家或倚重时代的写法,许子东尝试建立的是一种以阅读文本为中心来重新梳理文学史的可能性。

  许子东谈论文学,言谈时常挂着一对月牙似的笑眼,仿若遇谁都能娓娓而谈。这样的内外气质无形中与他对新书两种读者的设想形成了某种映射。

  首先是大学研读现当代文学的师生。长远而言,许子东期望此书的生命力足以为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学术参考。虽然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早有人提出,但將晚清到当代并置的文学史研究仍然很少。

  然后是中学以上学历的非文学专业读者。“我不知道该不该有这样的奢侈。”许子东写此书时参考了课堂讲稿《现代文学课》,去除碎片化的口语表达,但仍寄望读者突破圈层。

  许子东称,他既不喜欢知识分子在小圈子里写故作高深的文章,也对过分强调知识分子有责任启蒙大众的作风无甚好感。因为前者缺乏学术自信,后者流露傲慢态度。他认为知识分子和学者面向公众,本身并无特别之处:讲你的研究即可。

  新书中,许子东直奔名著。这些久经考验、由每位作家书写的剖析社会各阶层的故事,无论《阿Q正传》抑或《平凡的世界》,均是中国故事。他不认同海外学者称中国知识分子“感时忧国”是种局限。在全球都研究中国的时代,中国现象就是世界现象。

  “这本书对文学史的概念有很多挑战。”许子东重新划分不同时期,并将他对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看法着墨其中。由于港台现当代文学与中国内地不属同一机制,并未囊括在内。

  收录的作家和作品,许子东参考其他学术著作和媒体评选,同时有其个人取舍。他心中的“一座山”鲁迅所占篇幅为最,是位“死了以后还在”的人物,其文学影响延至当代名著《白鹿原》和《活着》。

  历来罕被谈论的路翎《财主底儿女们》,许子东加重篇幅论述,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他也有新观点。探究百年小说再回首,许子东察觉明朝四大奇书代表的四大传统在当代著作中均有呼应,推出结论:20世纪中国小说和中国古代小说是一脉相承的。

  许子东自觉此书有“小小突破”。学术界不同派别就晚清至“五四”关系形成针锋相对的观点,他道出两者异同和关联,并探讨晚清盛行的“官场小说”为何在“五四”后几乎绝迹,却在之后又重现。

  他总结道:全书努力探讨百年间中国士官民三者的复杂关系。(完)

【编辑:王诗尧】

港澳新闻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