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刘佩琼——改革开放中的经验输出者

2018年08月12日 14: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刘佩琼——改革开放中的经验输出者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8月12日电 题:(改革开放40年·港澳情)刘佩琼——改革开放中的经验输出者

  中新社记者 陈逸舟

  “就是这一批先行者,他们有胆量,有见识,愿意尝试,把珠三角到全中国发展起来。”与中新社记者谈及改革开放初期自己教授的内地“学生们”时,曾任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的香港经济学会顾问、原香港理工大学会计及金融学院副教授刘佩琼满是欣慰与敬佩。

  40年来,据刘佩琼粗略估算,经其培训过的干部人次数以万计。<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谭达明 摄

40年来,据刘佩琼粗略估算,经其培训过的干部人次数以万计。中新社记者 谭达明 摄

  刘佩琼家中的书柜上,满满放置着几十座奖杯,见证着她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开始,诲人不倦地为内地政府干部、高校教员、企业管理人员授课培训的经历。

  当时的中国内地初启开放大门,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上非常匮乏,一大批香港的专业人士及学者为此在两地之间奔走,不遗余力地作出贡献。这其中,就有刘佩琼的身影。

  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留学返回香港后,刘佩琼一直关注和研究国家的发展进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知识是中国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后,她主动请缨去暨南大学给师生搞培训。

  1981年暑假,刘佩琼自费带着自己翻译的经济学讲义去到暨南大学,“当时没有电脑也没有复印机,只能手写讲义,再用很原始的方法蜡纸油印,拿上去讲课。”

  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刘佩琼近日接受了<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的专访。<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谭达明 摄

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刘佩琼近日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专访。中新社记者 谭达明 摄

  暨大方面安排刘佩琼住在学院的专家楼。刘佩琼笑称,这是经济学院第一次有境外专家来授课,学院也不知道怎么做。所谓专家楼,其实只住着她一个人。没有自来水,要自己从楼下用水桶提上楼。

  1983年,暨大计划开设金融系,学校并不乏五十年代以前留美归国的优秀学者,但刘佩琼认为,“他们讲到研究的时候,用的东西太旧了。”她把自己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进修投资学的最新资料编译成中文带去暨大。当时,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蓬勃发展,许多概念尚无中文翻译,例如现在的期权,她当时将其翻译成“期券”,为师生带去前沿概念。

  同样受惠于刘佩琼专业意见的,还有当时正蓄势待发的深圳特区。1982年,深圳市政府邀请时为土地测量专家、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梁振英以及刘佩琼等一批香港各界专家,去给深圳的官员讲课。

  刘佩琼仍记得当时的情景:早上天还没亮就出家门,搭第一班车去旺角火车站,再赶第一班火车,7点钟左右到罗湖。当时的罗湖关口树立着一幅巨型的邓小平画像,中共深圳市委官员在画像下面等候,用车接她去上课。培训班在深圳新园招待所上课,课程从早上9时到下午5时结束,她再经罗湖口岸回到香港的家中。

  1989年,在霍英东的建议下,当时的番禺政府组织一班骨干到刘佩琼所在的香港理工学院参加长达数月的经济管理培训班。培训班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每年一班。

  此后,刘佩琼与同事们的调研与授课足迹遍布珠三角地区。除授课外,刘佩琼还负责统筹培训班,组织其他老师授课。课程设计面面俱到,涵盖了经济学、房地产、法律、会计等等。

  “虽然我们讲的东西并非全都能够切合实际使用,但是改革开放的进程这么快,内地吸纳了这些新观念,是很有意义的。”刘佩琼笑言,当时老师们的普通话不够好,或者课程内容太抽象,也有学员听不懂。她收集这些意见后,连夜找老师调整授课内容,慢慢调整适应。

  40年来,据刘佩琼粗略估算,经其培训过的干部人次数以万计。她说,自己仍记得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从香港“北上”时,走过罗湖桥到深圳地界上的情景。在罗湖旧城区到边境线之间的,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黄土,没有任何建筑。1982年,深圳加速发展,用“深圳速度”盖起的国贸大厦3年就完工落成。她形容,几乎每一次到罗湖,都是完全不同的崭新景象。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一边工作,一边观察内地社会的变化,能看到全民都兴致勃勃、生气盎然地向前走,这种气氛很令人感动。我是非常幸运的,能够体会到这种精神。”

  她说,从当时各方面基础落后,到达到今天这个规模,中国人真的很聪明。“这是一个追寻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过程”,刘佩琼说,“我们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和自己的刻苦努力,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完)

【编辑:李霈韵】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