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首位中科院院士支志明眼中的三个科研里程碑

2018年05月17日 21: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香港5月17日电 题:香港首位中科院院士支志明眼中的三个科研里程碑

  中新社记者 陈逸舟

  作为香港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讲座教授,香港大学化学系教授支志明认为,自己至今的科研生涯中有三个里程碑:

  1995年,38岁的他成为第一个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香港科学家;2006年,他又成为首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香港科学家;近日,他与23位在港中科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联署反映的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等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支志明对中新社记者说:“香港的科学家是比较寂寞的”,无论是院士头衔还是国家最高级别的奖项,获得这种认同很重要,说明“香港的科学家做的都是尚可”,国家也很支持他们。

  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刚投入研究工作时相比,支志明认为,现在的香港已经多了很多基金的支持,但是外围环境的竞争也在增加,人才的争夺非常激烈。

  他举例指,美国的学校以百万美元的标准薪酬挖人,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也达到差不多水平。虽然香港有很强的科研实力,但拿不出硬件上的吸引力,很难留住人。“就算对香港有感情,也要钱买化学品啊。”

  支志明说,国家一直都给香港科学家支持,但是资金过不来香港,所以香港的高校都在深圳成立研究院,教授都去深圳申请基金。然而,当这些科学家离开香港,谁来教下一代年轻人呢?而且,成名的科学家比较容易申请到资金,也很容易邀请到合作,但是年轻人如果想做大的项目,要去哪里拿钱呢?

  这些问题也是整个香港科学界的考量。去年6月,包括支志明在内的24位在港两院院士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写信,信中反映了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科研仪器设备入境关税优惠等问题。目前,这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国家科技计划直接资助港澳科研活动已有总体制度安排。

  支志明说,香港的研究基金都偏向应用,给基础科学的基金相对较少。自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论文就是基础科学研究,如果不是有这个研究打底,就做不到后来的应用性研究、跨领域研究。

  同样道理,如果不做基础研究,到了某个时点,社会发展也会遇到瓶颈。支志明表示,这就是为什么内地在基础研究上投入这么多资金。这不仅会对经济做贡献,也会提升整个社会的自信。

  支志明说,研究资金入港的新政,是一个新的里程碑。资金充裕不仅能留下香港的人才,还可以吸引更多海外华人科学家到来。对内地与香港的科研合作也会有良性影响。“希望在十年后可以看到香港科研发展成世界一流。”(完)

【编辑:郭炘蔚】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