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汪明荃对谈茅威涛:也许有天用戏曲演莎士比亚

2014年09月27日 21: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香港9月27日电(记者 卢哲)瞬息万变的都市,是否还容得下百年的戏曲和着胡琴慢悠悠的吟唱?车水马龙的街道,是否还有小楼可供一甩水袖赢喝彩满堂?看荧屏悲喜悬疑,是否还关注生旦净末踏上的台板?……现代的城市与戏曲,彼此是否依然需要?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茅威涛与香港粤剧推动者、八和会馆主席汪明荃27日相约香港老戏院——油麻地戏院对谈。两把红木椅,两杯盖碗茶,两位推动者谈出戏曲的城市发展之路。

  回归城市:何处寻找“接棒人”

  “做章子怡还是做茅威涛?答案当然是前者,所以大部分人去学演戏,很少很少学唱戏。”茅威涛说完这句话,坐满300人的剧场笑声和叹息一片。传统戏曲在两岸三地难招新血、“青黄不接”已是老生常谈。

  “浙江当地的戏曲学校,最冷淡的时候1年招不到1个学生。”茅威涛所在的“小百花”越剧团通过定向招生,每年从戏曲学校里吸收团员,才能保证有新血持续输入。

  “几出大戏主演都是老前辈,不知还能唱几年。”粤剧在香港人才“断层”的现象亦早被关注。汪明荃说,从2002年开始,八和会馆推出系列培训项目,其中由6位香港粤剧大佬亲自主持的“油麻地戏院场地伙伴计划——粤剧新秀演出系列”通过演出和实践,培育粤剧艺术台前幕后的新秀。同时通过“青少年粤剧演员训练班”及“编剧班”吸纳新血,希望早日能培养出“接棒人”。

  舞台下的“传承”:观众是生命力的延续

  “观众是舞台的生命。有演员还不够,还要培养观众。”汪明荃说。八和会馆针对不同的观众设计不同的活动,而近年开始每年由粤剧大师带着戏剧走进中学,让更多年轻人接触传统文化。“我们并不指望这些孩子能马上喜欢粤剧,但起码播下了种子。”

  茅威涛则选择在大学“播种”。“我每到一个城市,无论香港、上海、北京还是纽约,都一定会到至少1间大学,给同学讲越剧,讲戏曲。”而最近她发现了一个18年前听过她介绍的大学生成了越剧迷,特别高兴。“我这是在培养我们的未来、终端消费者。”

  当天,能容纳300人的剧场里有不少是茅威涛的“长期戏迷”。有清早从广州赶来的戏迷,亦有从跟着父辈开始就听茅威涛越剧的香港戏迷。

  “剧院”的意义:城市戏曲的朝圣地

  茅威涛说,小百花越剧团正在杭州建设“中国越·剧场”,将会成为中国越剧的主要演艺地。而这也将与香港预计于2017年建成的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遥相呼应。拥有一个现代大剧场,对于城市戏曲来说,意义重大。

  “我们现在坐着的这个油麻地戏院,能保留下来,个中滋味真是一言难尽。”汪明荃对茅威涛说着,眼泪泛光。香港粤剧界目前只有油麻地戏院与新光戏院两个演出场地,其中经历过年久失修、因加租而几乎结业的跌宕起伏。

  “剧场是城市戏曲的朝圣地,也是戏曲人的安身所。因此展望西九,展望中国越剧场,真是充满期待。”汪明荃说。

  戏曲的“新生”:或见越剧版莎士比亚

  有了演员和观众,戏曲本身的传统保留与创新是另一重点。汪明荃认为,除了要加强对于粤剧的资料收集及系统研究,包括收集粤剧文物,艺人及从业人员的口述历史、记录粤剧不同派别的唱腔及表演方法,对不同时期的艺人做系统性的研究外,新剧本创作及引进必不可少,也鼓励不同剧种的交流。

  “比如我和汪明荃的交流,以及用越剧表演过日本的剧本,并吸收川剧、京剧的技巧。”茅威涛说,“我还考虑用越剧演出莎士比亚,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创新。”

  “城市不应该是戏曲发展的阻碍,而应是戏曲复兴的土壤。”汪明荃用这句话为对谈做结尾,希望几代戏曲人的坚持,能把戏曲变为新一代的文化选择。(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