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西藏堆龙河畔的守望与嬗变

2016年03月16日 21: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拉萨3月16日电 题:西藏堆龙河畔的守望与嬗变

  中新社记者 白少波

  “90后”画匠丹增洛桑前两天接到阿妈电话后,放下画笔,收拾行装,匆匆赶回拉萨市区20多公里外堆龙河畔的加入村。

  位于拉萨堆龙德庆区一处河谷的加入村两面环山,青藏铁路、公路分别在村子两侧穿过,堆龙河在村外流淌。

  3月16日,系藏历二月初八,是吉祥的“启耕日”。丹增洛桑便是为之而来,他在阿妈电话里被告知是“选中的人”。

  按照藏地农耕传统,由于生日与吉日契合,丹增洛桑成为被称为“罗桑”的人,藏语意为“好年景”,“春耕第一犁”将由他开启,并把丰收的希望带给全村人。

  早上9时许,春耕仪式举行,男男女女一大早赶来煨起桑烟。丹增洛桑脚蹬牛皮长筒靴,身着黑氆氇藏袍,头顶黄色金丝藏帽,身材魁梧健硕的丹增洛桑今年23岁,是村人眼中的壮劳力。

  他身后牵拽的两头牦牛用牛角顶着红缨穗“阿玛”,身披象征新衣的五彩花穗“萨达”,村民们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挂在丹增洛桑和牦牛的脖子上,并手捧青稞酒请牦牛们品尝。

  9时10分许,煨桑堆腾起浓重白色桑烟,吉祥时刻到了。丹增洛桑双手拉紧缰绳,两头牦牛共同抬起身后的铁犁,次仁老人娴熟地掌控犁把,闪着白光的犁头倏地划开深黑色的土壤,年轻姑娘琼达紧随其后洒下一把青稞粒。

  “今天是种青稞的好日子,请赐给我们风调雨顺和丰收。”次仁老人一边双手扶着耕犁,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地祈福。早已在地头等候的由手扶拖拉机牵引犁头的农耕机轰鸣而上。

  48岁的旺堆是加入村去年刚选出来的“当家人”,曾在村委会工作多年,在老书记退休后接管了村务。旺堆说,现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已被“淘汰”,全村大多数土地都是机械化耕种。

  10年前,随着火车第一次驶过加入村,现代化机械更多地进入雪域高原。堆龙德庆区农牧局农机站站长蔡忠明告诉中新社记者,除了丘陵坡地,其余田地全部用上了农业机械。

  “二牛抬杠”这一古老农耕方式最早出现在两千多年前,如今在西藏也仅仅变成传统农耕仪式上的祈福形式。

  随着耕作方式的进化和嬗变,越来越多的村民也从农作物种植中解放出来。丹增洛桑家中有6亩地,他在13岁时学起藏式建筑绘画,现在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匠,已无暇顾及耕作。

  “阿妈一个人就可以干完全年的农活。”丹增洛桑说,自己一年仅凭绘画就可以收获6万多元人民币。

  像丹增洛桑一样,加入村更多人走出了农田。其加老人今年已50多岁,身强体健的他开着丰田越野车载着观光客跑旅游,同样会带来一笔更丰厚的收入。

  旺堆书记的大女儿达娃卓玛在大学读草牧专业,他也没有让女儿毕业后从事农业生产的打算。在去年当选后,旺堆提出一个“施政计划”:发展现代农业,带领村民开展多种经营,建立合作社,进行大户种养殖业……

  去年旺堆到北京参观学习,首都郊区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令他瞠目结舌,“未来几年或许十几年,西藏也会变成那样”。

  西藏自治区官方报告显示,全区粮食产量突破100万吨,农村居民收入持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未来五年将以推动现代农牧业建设为主。目前,西藏农牧业人口仍占八成以上,但无疑将有更多新生代获得新的生存之道,而不再仅仅依靠种田放牧。

  “嗦、嗦、嗦,拉索啰……”春耕仪式最后,村民们围作一团,扬起手中的糌粑粉,祈祷声、牛铃声伴着青藏公路上汽车鸣笛声在山谷间回荡,这是村民们在春天里的共同守望。(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