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平移34米还完好如初 北京这一建筑何以创造奇迹?

2018年08月17日 14: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若谷楼,曾经叫做通县门楼。 任思雨 摄
若谷楼,曾经叫做通县门楼。 任思雨 摄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8月17日电(任思雨)你听说过吗?有一栋建筑竟然可以平地移动34米还完好如初?在北京的宋庄,有这样一座叫做“若谷楼”的建筑,它曾经在8年前跨过一条大马路,平地移动了34米,成为宋庄的一个“奇迹”。

若谷楼外观。 任思雨 摄
若谷楼外观。 任思雨 摄

  这栋建筑是什么来历?

  位于北京宋庄的若谷楼,原名“Tongxian Gatehouse”,也被翻译成“通县门楼”。十几年前,一位来自美国的画廊主,想为200多位在国际上有声誉的艺术家提供驻地交流服务,兴起了在宋庄建造国际艺术中心的计划。

  2001年门楼开始动工,负责设计的两位合伙人是美国建筑界的学术明星,他们取材于当地的灰砖、混凝土和木材,在这里展开了“创作”。两年之后,通县门楼建筑完成。

  “这个建筑太有名了,美国35岁以上的建筑师都知道它”。美籍建筑学家柯卫说,若谷楼是一座真正建筑意义上的杰作。自己每次来到这里都像做梦一样,“它就像是教科书突然出现在你面前”。

通县门楼的外貌。 来源:受访者供图
若谷楼平移之前的外貌。 来源:受访者供图

  站在这座楼下,能明显地看到它与周围建筑的不同。这座占地186平的建筑共有三层,在它的二三层处,有一部分悬空而挑高的楼,向外延出了四五米的距离。走进建筑内,楼梯的斜面线条是圆润的,而在楼梯和悬空的空间里,也能看到几处弧面的设计。

  柯卫说,这座大楼应是整体浇铸,连楼梯都是一体的。而楼内的弧形,他想可能与悬挑的结构有关,来自门楼另外部分的牵拉,支撑着悬空的楼更加稳固。

若谷楼内,有弧度的楼梯墙。 任思雨 摄
若谷楼内,有弧度的楼梯墙。 任思雨 摄

  “它是一个艺术作品,挑战了一些大家对建筑的传统理念。”墙体材料可以有温度,楼梯既是墙也是大梁。“这种实验,抗衡地心引力和重力,挑战一个材料和一个结构的最大跨度,这是所有建筑师的梦想。”由于独特而前卫的设计工艺,通县门楼曾入选过“中国最好的100个建筑”,在建筑界成为公认的经典。

  这栋建筑可以成功平移?

  通县门楼的设计和背后的故事,让它变成了一个无法复制的“奇迹”。

  它的兴建与宋庄的变化同时进行着。2000年之后,宋庄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逐渐发展为有艺术家聚集的现代化城镇。2010年,随着潞苑北大街开始修建,通县门楼被划进了需要拆除的范围。

  为了保护这座通县门楼,他们想到了平移的办法。洪峰先生从原主人处接手门楼后,花费半年时间和数百万元资金,请来中国辽宁省建科院的工程师们,开始从马路上平移这栋建筑。

  在人们的印象里,在平地上移动一栋完整的建筑,这几乎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但它真得在这座通县门楼上发生了,而且实验成功了。

  工程师们重新搭建了一个地基,用轨道一直延伸到原建筑处,切断部分墙体,再用气动泵系统和钢杆滚动来移动建筑。柯文在看平移图时说,这座建筑平移时的一个难点在于,原先高挑出来的一部分楼层在移动时会变得非常不稳定,除了移动的两个主轨道,工程师们还修建了第三条轨道托着这个部分。

2010年,通县门楼整体平移。来源:受访者供图
2010年,若谷楼整体平移。来源:受访者供图

  前前后后花费了约半年时间,通县门楼总共移动了约34.02米的距离,从路边移退到了院子里。两位建筑师扎实的设计让它变成一个整体,在没有改变任何内部的结构的情况下便可以成功地完成了移动。

  “它有历史,有现在,也有未来

  通县门楼的平移,保留了一个完整的当代建筑景观,也成为宋庄的历史见证。“艺术作品具有游移性,但唯有建筑,在这个地方产生了自己的故事,如果说承载区域城市文化,建筑是首要的”。宋庄艺术发展基金监事刘军说,“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穿越了宋庄最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如果选能代表宋庄的建筑,我首选推荐是若谷楼。”

  如今,通县门楼作为文物建筑被宋庄艺术发展基金会保护下来了,洪峰先生为它重新命名“若谷楼”。它的对面,一座“虚怀楼”也在2012年修建起来,后面还有独具特色的集装箱式建筑集群,它们一起构成了“槐谷林艺术花园”。

槐谷林艺术花园。来源:受访者供图
槐谷林艺术花园。来源:受访者供图

  “重生”后的若谷楼,变成了一个“文化项目策源地”,当代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音乐人们会定期在这里聚齐,策划包括出版计划、文化交流计划、艺术项目的年展等活动。艺术家们说,作为一个艺术空间,它的未来还会承载更多的文化意义。

  最近几年,古村落改造、古建筑平移的新闻逐渐变多,艺术家严超曾参与过很多古建筑的改造项目,他谈起若谷楼的平移,强调了一种“态度”:“这是对设计、艺术、文化,以及我们的历史使命的一种尊重。一个小的建筑186平米,我们用半年多的时间把它移过来,其实是一种真诚、很踏实的态度。”

  “很多人都能认识到这是一个文化财富,但是在近几十年中的突飞猛进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拆掉再建新的。”严超表示,今年是若谷楼修建完成的15年,它的平移,对重要建筑的保护有超前的贡献。若谷楼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和借鉴这种保护建筑的态度,仍然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完)

【编辑:孙静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