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体育广角镜】体育迷也疯狂!那些年你曾如何追星?

2019年01月14日 11: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疯狂的追星族。<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刘关关 摄
资料图:疯狂的追星族。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14日电(邢蕊)竞技场上永远都不止胜者的狂欢和败者的落寞。无论时光飞逝,岁月变迁,看台之上,屏幕前方,一群忠实的体育迷似乎从来不曾缺席。

  从半导体收音机到彩色电视,从收藏的报纸到贴在墙上的海报,从千里传书到现场的呐喊助威……一代又一代体育迷的追星方式,也经历着升级换代。

资料图:国人为之骄傲的女排队伍。<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富田 摄
资料图:国人为之骄傲的女排队伍。中新社发 富田 摄

  一声振奋人心的呐喊

  1981年,主攻手郎平4号位的一记重扣,让中国女排第一次站在世界之巅。在当时还是个稀罕物件的12寸彩电前,“青工”王明玉和工友们对着小小的屏幕欢呼雀跃。从那一刻起,中国女排成了他的精神食粮,郎平就变为他的“梦中情人”。

  在那个蓝天悠然,白衣飘飘的年代,文娱活动远没有现在这般眼花缭乱。即便面对崇拜的偶像,那一代人的表达方式也显得内敛而又含蓄。“那个时候不像现在这么疯狂,那些热衷于排球的球迷,喜欢的方式也都很拘谨。”王明玉这样回忆道。

资料图:退役后执教的郎平
资料图:退役后执教的郎平

  随着中国女排的五连冠,竞技体育的力量在生活中逐渐发酵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口号。为了在工作中更好的贯彻落实“女排精神”,王明玉把当时报纸上女排的照片一张张剪下来,贴在单位的玻璃柜上。这一在当时有些疯狂的举动还遭到不少同事的嘲笑。

  除了做剪报,王明玉还喜欢模仿女排扣球刹那的喊叫声,并将这一技能炉火纯青的运用到了篮球场上。“那个时候还发行女排的邮票,当时刚参加工作,没舍得买。”回忆起这段往事,王明玉还是觉得遗憾。

  37年过去,当时不满20岁的“小王”,现在变成了大多数人口中的“老王”,随女排黄金一代谢幕的还有老王的青春。直到现在,提起当年的那些球员,郎平,海曼,路易斯……王明玉依旧能够如数家珍。

资料图:意大利球星的漫画。泱波 摄
资料图:意大利球星的漫画。泱波 摄

  一本泛黄的《足球世界》

  转眼来到90年代,正在上初中的赵博在课堂上津津有味的翻着一本《足球世界》,忧郁王子巴乔的泪水衬托着独狼罗马里奥的狂欢。作为意大利的铁杆球迷,赵博的心思早就飞出了课堂,飞到了1994美国世界杯的决赛场上。

  为了逃避老师的火眼金睛,赵博会拿课本挡住杂志,“我从来没被老师发现过,别的同学被发现,东西就被没收了。”回忆起这段光荣岁月,赵博言语中充满自豪。

  当年为了得到一张喜爱球星的海报,赵博会省吃俭用,把大部分的零花钱用来买《足球世界》,书里夹带的彩色海报是学生时代赵博痴迷足球的证据。

资料图:一名小球迷追着巴乔索要签名。<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韦亮 摄
资料图:一名小球迷追着巴乔索要签名。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有时候看到墙上贴着的非卖品,我们会和老板商量,求他把海报卖给我们。”月复一月对书店的贡献,赵博的家里如今积攒了一摞杂志和数不清的海报。

  在物质还不充裕的年代,检验球迷的标准就是看你舍不舍得掏钱,大家一块儿凑钱买一份体坛周报。贡献出为数不多的零花钱就是那个年代对偶像所有的爱。

  90年代的尾巴逐渐被千禧年咬掉,时光老人也毫不犹豫地带走了曾经的英雄。

  巴乔退役的那一年,赵博开始走向工作岗位,意大利足球成为他心头永不凋零的玫瑰。烧完了青春年少,换来了长大后的经济自由,现如今,赵博也可以飞去意大利,去心中的足球殿堂朝圣一番。

  一个爱马仕铂金包包

资料图:疯狂的孙杨粉丝。<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李卿 摄
资料图:疯狂的孙杨粉丝。中新社记者 李卿 摄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偶像变得近在咫尺,“爱豆文化”开始悄悄发芽。后现代结构主义与多元化的审美潮流,又让竞技体育的粉丝圈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采。大批体育明星的拥趸通过社交媒体聚集在一起,他们有了一个饥饿感十足的名字:饭圈儿。

  “孙杨的每一场比赛我都会到现场支持,孙杨游多久,我就陪多久。”90后女孩张静对孙杨的痴迷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这是一位饭圈儿中的VIP,伦敦奥运会上,她被孙杨深深吸引。四年以后,为爱痴狂的女孩开始追现场,只要是孙杨出现的场合,张静就一定追随。

  去年毕业,张静为了找一个方便追星的工作,花费不少力气。最终天遂人愿,她找到一份无需打卡,也不用坐班的工作。弹性的工作时间让她有更多的机会见到孙杨。有时候为了能赶上孙杨的赛程,她会连续工作小半年,然后换来一周的调休。

资料图:粉丝接机。<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刘关关 摄
资料图:粉丝接机。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从里约奥运会到现在,张静的足迹遍布了地球的东西南北。用她自己的话说,7个赛场,58张门票背后的代价就是一个“爱马仕铂金包包”。

  她曾经算过一笔账,追一次国内的比赛全程大概要花费最少六千元,而国际比赛,费用则是一万五起。不到两年时间,刚走出校门没多久的张静为自己的爱豆儿几乎“倾家荡产”。

  “我见证了他从年轻运动员到成为冉冉升起的新星、再到世界自由泳之王的辛酸历程。”追随孙杨多年,张静对偶像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在她的眼里,孙杨就是集美貌与智慧为一体的完美化身,怎能叫人不喜爱?

  张静认为,追星就是追逐理想中的自己,她要感谢孙杨替她负重前行。当岁月的车轮碾过时间的路,漫过记忆的长河,体育精神却始终如一在赛场上绽放。无论年龄,无论种族,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体育魅力的熏陶下成长。他们更像是赛场上的守望者,守望着不同时代里那个自己的倒影。(完)

【编辑:刘湃】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