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访台湾戏曲学者蔡欣欣:奔走两岸戏坛的幸福

2019年09月22日 11: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9月22日电 题:访台湾戏曲学者蔡欣欣:奔走两岸戏坛的幸福

  作者 李晗雪

  “90年代我带台湾歌仔戏剧团到厦门演出,观众人山人海;到农村演,全村断了电省给我们用。台上台下都讲闽南语,那种感情跟凝聚……就是一个剧种把我们连起来了。”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前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蔡欣欣忆起带台湾剧团赴大陆交流的往事。

资料图为蔡欣欣在“2006年华人歌仔戏艺术节”的留影。<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钟欣 摄
资料图为蔡欣欣在“2006年华人歌仔戏艺术节”的留影。中新社发 钟欣 摄

  近日,在一场两岸“非遗”论坛中,蔡欣欣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讲述90年代以来,两岸戏曲交流的故事。

  蔡欣欣介绍,明清时代闽粤到台湾的移民,让闽粤地方的梨园戏、布袋戏、三脚采茶戏等剧种在台湾落地生根。随着各时期大陆不同地方移民迁入,及上海京班等剧班来台演出,京剧、豫剧、昆曲等剧种也融入台湾社会。同时,福建移民带去的民间歌谣吸收当地文化,形成了新的剧种——歌仔戏,后传回闽南,被称为芗剧。

  “作为戏迷,就想去剧种更丰富的大陆看戏,也想看看各剧种原初的模样。”蔡欣欣说。

资料图为蔡欣欣在漳州“百年歌仔——2001年海峡两岸歌仔戏交流发展研讨会”与两岸演职人员的合影。<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钟欣 摄
资料图为蔡欣欣在漳州“百年歌仔——2001年海峡两岸歌仔戏交流发展研讨会”与两岸演职人员的合影。中新社发 钟欣 摄

  两岸开放交流不久,1990年,台湾“曲友”们组织了一次“上海昆剧之旅”,这批曲友中,就有蔡欣欣的老师、台湾知名戏曲学者曾永义。上海昆剧团的演出令台湾曲友大为惊艳,而彼时昆曲在大陆还不甚受重视。有感于此,曾永义与戏曲学者洪惟助随后发起、主持“昆曲传习计划”,邀请大陆六大昆剧团演员赴台教学,前后长达六届十年之久。同时,执行了两期“昆剧录像保存计划”,邀请大陆六大昆剧团来台录制经典折子与本戏135出。

  当时还是博士生的蔡欣欣,就担任昆曲传习计划与录像保存计划的专任助理,参与执行各项昆曲事务及组织两岸戏曲交流活动。她说,90年代初大陆昆剧团来台演出时,观众反响非常热烈,以至流行一句话:“最好的演员在大陆,最好的观众在台湾。”这是因为,台湾当时尚无大陆剧团中那样的专业昆曲演员,只有校园与民间的业余曲社;但也因此,昆曲在台湾已有很好的观众基础。

  “有人欣赏,就有文化自信。”蔡欣欣说,台湾率先重视昆曲,形成了一股保护、传承戏曲的带动力量。90年代以来,两岸昆坛交流合作不断,近年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台湾作家白先勇与苏州昆剧院合作推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这版《牡丹亭》在十余年校园巡演中打动无数青年,可称是两岸共同点燃昆曲的“文艺复兴”。

资料图为蔡欣欣1997年在厦门“两岸歌仔戏创作艺术节”与两岸演职人员的合影。<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钟欣 摄
资料图为蔡欣欣1997年在厦门“两岸歌仔戏创作艺术节”与两岸演职人员的合影。中新社发 钟欣 摄

  然而蔡欣欣耗费心血最多的,是歌仔戏。1990年,她就踏上福建做田野研究。在福建,相似的风土民情和语言让她感到了“乡情”。她看到,同根同源的剧种,在两岸的发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开展交流大有必要。

  1995年,首届“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在台湾举办。闽台民众共同喜爱的歌仔戏,方开启正式的学术交流。会上,两岸学者共同倡议,今后每两年在两岸轮流举办歌仔戏研讨会。蔡欣欣接过曾永义的接力棒,成为此后研讨会的主要组织者。

  蔡欣欣介绍,研讨会以学术讨论加演出的形式开展,每届主题不同。有一次,两岸剧团合作演《山伯英台》,你一段我一段,唱腔差异便得切磋。2001年,她规划的“百年歌仔——2001年海峡两岸歌仔戏交流发展研讨会”,在闽台之间来了一次“大环游”,两岸学者与剧团在近20天中去了台北、漳州、厦门等地,带动两岸社会各界的扩大参与。

  “2006年华人歌仔戏艺术节”在她精心策划下,邀请了台北、厦门与新加坡的歌仔戏剧团,指定命题,各自据此作戏。此次活动回响热烈,掀开歌仔戏艺术交流的崭新阶段,也催化了日后“实验小剧场”歌仔戏的创作。

  与蔡欣欣并肩推动戏曲交流逾二十年的“战友”、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曾在给蔡欣欣专著的序中写到,每次办完活动,体弱的蔡欣欣都累得发誓不再操办活动,但不久又激荡起新的创意,继续为两岸戏曲交流奔走操劳。

  “她是继曾永义先生之后引领海峡两岸歌仔戏前行的领军人物。”曾学文写到。

  往来两岸戏坛的三十年寒暑,蔡欣欣只以一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概之。她说,与为戏曲薪传奔走的众多前辈一样,自己只是爱戏之深,愿做春泥护花。两岸戏曲在交流中得以切磋碰撞,让彼此成长;也是在交流中,方能合力面对“戏曲如何面向当代”的共同困境。(完)

【编辑:杨彦宇】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