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籍人大代表陈云英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2017年05月13日 13: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5月13日电 题:台籍人大代表陈云英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月初,一场名为“科学与人文高端对话”的两岸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席间,来自北京的一则新闻成为与会者议论的焦点: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将参照大陆居民待遇,向在大陆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台湾研究人员开放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申报。

  “大家都在微信群里谈论,并欢欣喜悦。”研讨会主办者、台湾同学会会长陈云英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专访,回忆当时情景时说,“这个消息来得这么快,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可谓给长期在大陆耕耘的台籍学者们注入了强心剂。”

  作为知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夫人,也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最早一批进入大陆的台胞陈云英已连续担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为在大陆工作的台湾知识分子权益保障而疾呼。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陈云英提交的《关于出台高校引进台籍教师指导意见的建议》提到,国家级基金项目应向台籍研究人员开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参加全国人大台湾团审议时,陈云英秉笔直书、事核言直,得到年内将落实该建议的肯定答复。

  她没想到的是,才两个月的时间,一只“靴子”便落地。

  今年5月以来,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陆续正式面向台籍研究者。

  “我没有辜负我所代表的台籍人士对我的期望。”陈云英说,由于没有相关政策,以往台籍研究人员想申请科研经费,只能依靠所在科研单位“照顾”;而今新政策出台,他们获得了更加公平的科研环境,权益得以制度化保障。

  谈到在台湾的研究人员现状,陈云英不无叹息。

  她说,台湾深受“少子化”影响,高校招生减少、教职饱和,导致出现“流浪教师”(有教师资格,无本职工作,找机会兼任代课)现象。2016年5月来,台湾方面鼓励教师“南向”发展,殊不知东南亚地区适合台湾教育科研人才的岗位并不多,难以提供理想的出路。

  “大陆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尤其是智库型人才。”陈云英认为,便利台湾研究人员的政策出台,鼓励了在台湾苦苦寻不到出路的研究者“朝北看”“朝西看”。大陆高校、科研院所对知识精英的需求于他们而言是“利好消息”。

  她分析,不少大陆机构聘用教师时看重其海外留学经历,台湾的硕士及以上学历知识精英很多都拥有西方高校学历。相较外籍研究人员,台湾研究者还有语言优势。

  “台湾年轻人听到、看到、感觉到,就会用脚投票。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走进大陆的高校、研究机构。”陈云英相信,这样的工作如果能持续十年,一些人对大陆的误解或偏见将得以逐渐化解。

  政策的出台只是吸引人才的第一步,接下来,如何让另一只“靴子”——政策执行精确落地?陈云英呼吁,各高校、研究机构需为台籍研究者开展座谈,精细培训、说明,如立项文本研拟、后续课题衔接等。

  羊城研讨会结束,陈云英微信群里的台籍学者们还意犹未尽。令她惊喜的是,和往年不同,他们不是大聊闲事,而是询问各自正着手的课题内容,讨论进展。(完)

【编辑:孙静波】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