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沙漠边缘的“虎口”求生:甘肃民勤与沙为战渐占上风

沙漠边缘的“虎口”求生:甘肃民勤与沙为战渐占上风

2020年08月26日 18:4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沙漠边缘的“虎口”求生:甘肃民勤与沙为战渐占上风
    8月下旬,甘肃武威市民勤县老虎口依靠“沙障+梭梭”模式压沙造林的场景。 阙道华 摄

  中新网甘肃武威8月26日电 (高展 崔林)“这个地方叫老虎口,不是地形长的像老虎,是因为前些年这里风沙暴虐,狂风吹起时,飞沙滚石,如老虎般怒吼。”甘肃武威市民勤县大滩镇上泉村村民白生忠说,经过民勤人十几年努力治沙,随处可见的梭梭和网格牢牢锁住了流沙。

  民勤县三面环沙,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其中老虎口是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全长37公里,沙漠面积达17万亩。区内沙源深广,沙丘星罗棋布,严重威胁着沿线5个镇、18个村民众的生产生活和交通、通讯、水利等设施的安全运行。长久以来,老虎口每一次“怒吼”,都给当地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现年52岁的白生忠,身穿一件白色衬衫,淳朴的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这些年来,老虎口治沙效果非常明显,风沙少了,地里收成也好了。”白生忠说,十多年前,一到冬春季节,狂风肆虐,黄风过后,满是沙土;每年春播时期,庄稼要补种好几茬。“来一次风沙就要补种一次,收成全看老天心情。”

一望无际的“沙漠卫士”梭梭锁住了“老虎口”的风沙。 高展 摄
一望无际的“沙漠卫士”梭梭锁住了“老虎口”的风沙。 高展 摄

  “有些村民用麦草插在田边,以图能堵住少量风沙,借此提高庄稼成活率。”白会本说,但效果微乎其微,沙丘还是步步紧逼。

  时间来到2008年,该县启动实施了老虎口大规模治理工程,历时两年,完成“沙障+梭梭”模式工程压沙造林10万亩,滩地造林4.6万亩,实施封沙育林(草)2.4万亩,建成防沙治沙技术示范区0.2万亩,试验示范稻草、土工编织袋、黏土、尼龙网、卵石、玉米秸秆、生态草垫等沙障设置技术9项,治理区植被盖度达到36%,沙丘顶部土壤结皮初步形成,周边生态逐步恢复。

  梭梭是“沙漠卫士”,就是靠它固定荒漠里的沙土。白生忠说:“梭梭根系非常发达,可以延伸到地下十几米深处吸收水分,这也很好的起到固沙的作用。”白生忠说,最累的还是拉水,都是从很远的地方,人扛畜拉到达目的地。

  “过去老百姓在这里讨生活,就像虎口求生一样艰难。”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金发万说,民勤发展首先要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如果百姓生存都成问题,经济更是无法提及。”

  “当地村民常年与沙为伴,与沙为战,每年秋季压沙,春季种树。全县每年完成压沙、造林4万亩以上。”金发万介绍说,截至目前,采用“稻草沙障+梭梭+人工补播草种”的模式,该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29.86万亩以上,其中压沙造林面积达63.3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7.91%。“有效阻隔了两大沙漠‘牵手’,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现在的老虎口,满目都是网格状的沙障和成千上万的梭梭、红柳。环境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穿的干净了,脸上不再有土了,庄稼收成也好了,已经开始在考虑发展点副业来补贴家用了。”白生忠说。(完)

【编辑:张燕玲】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