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重庆万州:易地搬迁“挪穷窝” 产业发展“拔穷根”

重庆万州:易地搬迁“挪穷窝” 产业发展“拔穷根”

2020年06月03日 13:3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重庆万州:易地搬迁“挪穷窝”产业发展“拔穷根”
    图为天城镇万河村新建的居民小区。 冉孟军 摄

  中新网重庆6月3日电 题:重庆万州:易地搬迁“挪穷窝”产业发展“拔穷根”

  作者 马佳欣 黄玉保

  走进重庆万州区易地扶贫安置小区,映入眼帘的是鲜花盛开的街道、林立的楼房、设施齐全的小区……记者本月初走访万州了解到,易地扶贫搬迁的家庭在此学习、生活、工作,宽阔的小区每天车水马龙、活力十足。然而5年前,万州区的贫困村民从未想过生活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图为脱贫户谭尚贵(左)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家从海拔800多米的高山搬到了龙驹场镇。 冉孟军 摄
图为脱贫户谭尚贵(左)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家从海拔800多米的高山搬到了龙驹场镇。 冉孟军 摄

  挪穷窝 搬出大山天地宽

  “我之前住在松柏村6组,又偏又远,住的土坯房天晴透风、雨天漏水,交通也不方便。”年逾五旬的谢昌成是熊家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得益于异地扶贫搬迁政策,住上了近百平方米的大房子。

  “客厅、厨房、卫生间样样俱全,镇上有医院、有学校,看病方便,孩子读书也方便,现在这日子是越过越有味儿。”谢昌成说,帮扶干部还把他介绍到当地一处工地打工,妻子也在场镇上的一家餐馆找到了工作,老两口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块钱。

  “原来住的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就漏水,没办法睡觉。”龙沙镇龙安村村民付克孝年逾6旬,老伴老年痴呆症多年且女儿是智力残疾人,以前一家三口挤在两间破烂的土坯房里。而现在,他们一家搬进了山下公路边的新居。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万州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实行愿搬尽搬,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同时,动员组织各级扶贫集团、国有企业、对口帮扶等力量,解决特殊困难搬迁群众的必要生活设施用品,提高搬迁群众基本生活保障。

图为村民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居住环境大幅提升。 冉孟军 摄
图为村民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居住环境大幅提升。 冉孟军 摄

  拔穷根 智志双扶生活美

  “以前住的房子又破又旧,走的是泥巴路。现在住上了政府出钱建的新房子,收入也比较稳定。”说起现在的生活,年逾六旬的刘天池一脸幸福。

  几年前,丈夫车祸去世,她与两个子女居住在响水镇公议村的大山内,日子过得十分拮据。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被精准识别为建卡贫困户的刘天池一家搬迁到当地的大水井,并列入低保兜底。为增加家庭收入,刘天池在参加了相关部门举办的种养殖技术培训班后养了一群鸡,加上在附近的果园务工,一年有上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为真正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真正实现“挪穷窝、拔穷根”,万州区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搬迁群众在迁入地流转土地解决“菜园地”问题。同时,支持搬迁户在迁入地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确保有条件的搬迁户都有1个增收产业项目。

  换穷业稳 增收富口袋

  搬出来不是目的,富起来才是村民们的期待。如何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万州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将“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落实“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扶持困难就业人群增收,加大对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产业、就业帮扶力度,加强政策、资金扶持。此外,还组织农服部门技术人员、种养殖大户和致富能手开展茶艺、厨艺、汽车修理及种养殖技术培训、脱贫致富经验交流,激发扶贫户内生动力。

  记者从万州区政府获悉,该区因地制宜配套实施产业项目,发展水果、蔬菜、花椒等绿色产业,扶持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等,解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实现楼上安居、楼下就业,积极为搬迁群众创造就业机会。

  数据统计,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万州区累计投入资金9亿元,对生存环境恶劣的3449户13014人建卡贫困户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改穷貌、换穷业”。

【编辑:黄钰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