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浙江漩门湾湿地的“治与守”: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浙江漩门湾湿地的“治与守”: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2020年04月23日 13:1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浙江漩门湾湿地的“治与守”: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浙江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 范宇斌 摄

  中新网台州4月23日电(记者 范宇斌)水光潋滟,河汊纵横,林木苍翠,水鸟飞翔……春日里的浙江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漩门湾湿地”),一派生机盎然。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地处乐清湾沿岸的漩门湾湿地是浙江滨海型国家级湿地公园,同时拥有淡水库塘、内陆盐沼和浅海滩涂湿地,兼有湖泊湿地与浅海滩涂湿地双重特性,是浙东南近海与海岸湿地的典型代表之一。

浙江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 范宇斌 摄
浙江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 范宇斌 摄

  从荒芜滩涂到湿地公园,漩门湾湿地的治理、保护、开发之路,成为窥见“美丽中国”的一个窗口,亦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作为创新湿地保护形式之一,湿地公园从2005年起试点建设,经15年发展,现已遍布中国31个省(区、市),各级湿地公园达1693个。截至2019年底,中国湿地公园累计接待游客超2.3亿人次,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30多亿元。

  无中生有: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之路

  翻开浙江地图,可以看到东南沿海的玉环岛和大陆隔着一条狭窄的海峡,这便是漩门湾。当地旧有民谣称“漩门湾,鬼门关,眼望漩涡泪斑斑”,可见此地曾非宝地。

  1977年,漩门两岸堵坝合龙,打破天险阻隔。此后,漩门湾上演“沧海桑田”之变。2001年,漩门二期围垦工程完工,筑起一道“海上长城”,湖海相邻,湿地样貌渐露。

  21世纪以来,对于城市及其周边人类活动频繁、不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通过划建国家湿地公园等创新方式予以保护。漩门湾湿地也由此找到了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最佳平衡点,如今成为“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浙江十大最美湿地”。

  “这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来之不易。”浙江玉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舒欢介绍,多年来,漩门湾湿地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湿地管理原则,做好“护水”“护绿”“护鸟”文章,花“大力气”提升湿地综合环境。

  水是湿地的灵魂,漩门湾也曾遭遇“水质危机”。这汪碧水的背后,是当地持续治水的“成绩单”:辖区102家企业排污问题挂号整改,企业“污水零直排”,黑臭河、垃圾河不见了踪影;鲢鳙鱼苗投入玉环湖,“以鱼治水”清理浮游生物,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迎刃而解……治水“组合拳”之下,湿地水质基本达Ⅲ类标准。

海上花田掠影 范宇斌 摄
海上花田掠影 范宇斌 摄

  绿色是湿地的本色,漩门湾湿地不遗余力地将“景观打造”与“生境营造”有机融合。船行湿地,航道沿线、保育区周边栽种着一排排高大的水松、落羽杉,犹如“水上森林”,亦能屏蔽声光、固泥疏水。

  更为严格的是,湿地核心区实行“零进出、全封闭”管理。“所有游客禁止进入,重点保护芦苇、水蜡烛、藨草等原生植物,也为鸟类等提供了安静的栖息地。”舒欢说。

  荒芜滩涂变湿地公园,漩门湾湿地年轻而又多姿。得益于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及退渔还湖、退塘还湿、疏浚清淤、水岸修复等生态修复措施,让此地兼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4大类9个型。

  “漩门湾湿地的从无到有,一直是借势发展的成果。”舒欢表示,在湿地治理保护开发过程中,非常注重“原生态”,并借此打造“新生态”,通过开挖河网、种植林木、隐形分割等,严控生态区域,扮靓这个海上“大花园”。

游客漩门湾湿地公园露营 范宇斌 摄
游客漩门湾湿地公园露营 范宇斌 摄

  鸟类天堂:完善保护体系 提升生态意识

  一大群黑翅长脚鹬、反嘴鹬闻声惊起,数百只斑嘴鸭、赤颈鸭或水中觅食或半空嬉戏……每年秋冬,南迁候鸟在此暂歇,场面蔚为壮观。

  作为候鸟迁徙东亚—澳大利西亚路线的重要中转站,每年10月底至次年4月都有数万只迁徙候鸟飞抵漩门湾,典型的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候鸟歇脚栖息。

  鸟类是区域环境的“生态试纸”,近年来,当地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打造温暖安全的鸟类“加油站”。

  2017年,漩门湾湿地核心保护区内启动“水鸟栖息地改造”工程,通过鸟类生活环境营造、监控设备提升、栖息地生态放流、植被隔离林带开辟、隐蔽廊道建设等,提升和保护湿地内鸟类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所有的努力都为了最大可能地保留、衍生、繁衍更多鸟类。”长期在湿地观测记录鸟类情况的漩门湾湿地科普宣教科副科长陈严雪说,“‘水鸟栖息地改造’工程效果不错,像是东方白鹳、黑脸琵鹭、卷羽鹈鹕、黑鹳等‘稀客’身影越来越常见,湿地鸟类数量由2012年154种,增加到186种,特别是濒危鸟类黑脸琵鹭栖息数量连续几年达全球种群的1%,停留时长达6个月。”

  据悉,漩门湾湿地已观察到省级重点以上保护鸟类31种,成为中国最大的野生黑嘴鸥栖息地和全球濒危鸟类黑脸琵鹭越冬区之一。

  静卧在玉环湖畔的湿地科普馆,从空中俯瞰犹如一片叶子。鸟、鱼、蛇、蛙、龟……走进科普馆,仿佛走进缩小版“湿地”,大量生物标本陈列展示着湿地生态系统,通过VR影院,还可了解奇妙的生态变迁。

  漩门湾湿地科普宣教科副科长辛慧介绍:“我们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全国科普日以及研学等,呼吁民众关注并参与湿地保护。”

观鸟平台 范宇斌 摄
观鸟平台 范宇斌 摄

  融景于城:探绿色发展的未来之路

  数帆亭中观日出日落、潮涨潮落。漫步于海上花田,郁金香、油菜花、向日葵、波斯菊、马鞭草等构成“四季花海”,月月花有别、季季花香溢……

  玉环市民林伟带领来自温州的朋友登上观鸟平台,近览玉环湖,远眺乐清湾。他谈道:“这片曾经的滩涂地越变越美,漩门湾湿地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成为玉环人的骄傲。”

  如其所言,如今越来越多浙江、上海等地游客“打卡”漩门湾,甚至还吸引台湾游客通过“中远之星”轮抵达玉环,来此观光。2018年至今,漩门湾两大景区游客量超130万人次,综合性旅游收入近2500万元。

  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记者发现在漩门湾湿地内,几乎看不到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也没有过度商业化开发,满眼皆是自然景致。

  68岁的老陈是当地一名老船长,两年前,他来此开游船。“游客越来越多了,每次满载着游客船行于湿地之中,时而扑翅飞翔的水鸟,随风摇摆的芦苇,夕阳下金灿灿的水面,心情特别欢畅。”工作中的老陈有点寡言,但每每听闻游客的赞美声,他就特别自豪。

  与漩门湾湿地一湖之隔的玉环新城,高楼林立。这厢,碧波荡漾,野趣横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诗意场景在此化作现实,玉环人见证着“让城市融入大自然”的生动实践。

  “湿地公园建设不仅使得生态环境大变样,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舒欢谈及,“环玉环湖绿道连接起现代化海湾新城,生态环境好了,招商引资也有了更多吸引力,现在找上门来洽谈、希望落户玉环的项目和企业越来越多。”

漩门湾湿地水域 范宇斌 摄
漩门湾湿地水域 范宇斌 摄

  纵观世界各大城市,能在繁华都市中拥有这样一片“绿肾”,实属难得。

  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从城市里无人问津的“边缘地带”,到如今赢得众人再叹“西溪且留下”;江苏徐州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原来坑塘遍布、杂草丛生的采煤塌陷区,修复成为碧水长流、草长莺飞的大美湿地;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曾经臭水横流的废弃果园,变身名副其实的广州“绿心”……

  诸多湿地公园的蝶变,已然构成“美丽中国”的一抹亮色。目前,中国共有湿地面积5360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2%,国家湿地公园达899个。

  “自然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黄伟军呼吁,共同守望爱护地球家园,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完)

【编辑:叶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