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如何卸下病毒“狡猾”的面具?

如何卸下病毒“狡猾”的面具?

2020年02月12日 21:28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抗击新冠肺炎)如何卸下病毒“狡猾”的面具?

  中新社北京2月12日电 题:如何卸下病毒“狡猾”的面具?

  作者 黄钰钦 李京泽

  电子显微镜之下,直径0.1微米左右的畸形圆球,看起来并不可怕。

  这是新型冠状病毒放大上千倍后的样子,病毒包膜上形似日冕的棘突与“冠状”二字尤为贴切。如今,由这个畸形圆球引起的肺炎疫情,在全球已造成上千人死亡,数万人感染。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各国专家也接连对病毒展开研究分析。迄今为止,除本次在武汉引起病毒性肺炎暴发疫情的新的冠状病毒外,共发现6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李丛 制图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各国专家也接连对病毒展开研究分析。迄今为止,除本次在武汉引起病毒性肺炎暴发疫情的新的冠状病毒外,共发现6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中新社记者 李丛 制图

  没人知道它具体从何处开始,也没人敢断定它终将如何结束。人们凝视着显微镜下的图像,不断探索着其中的秘密,亦感叹着——病毒“狡猾”。

  如果梳理出一条病毒感染人体的“时间线”,可以清楚发现:新冠病毒尚在体外时,即开始寻找着进入人体所需要的细胞受体。

  不幸的是,含有大量黏膜细胞的眼皮、口腔、鼻腔成为天然途径。病毒通过鼻腔和口腔进入到人体咽喉,可以进一步蔓延至气管及更细的支气管,进而到达肺泡,形成肺组织感染。

  一切并非在瞬间发生,病毒具有狡猾的潜伏期。中国国家卫健委1月27日发布的第四版诊疗方案中,首次增加对“潜伏期”的描述,指出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一般为3至7天,最长不超过14天。

  此后,有关“潜伏期”的讨论一直成为焦点。2月9日,有媒体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团队研究称,新冠肺炎潜伏期最长可达24天,一时之间,舆论哗然。随后,钟南山院士回应澄清,在所研究的1099个患者案例中,真正叙述有24天的病人只有1例,以仅有的1例患者报道的时间,作为疾病最长潜伏期“不够科学”。

  病毒之狡猾,在于潜伏期绝非安全期,其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播能力,所以传染性时间较长。1月26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观察情况看,病毒潜伏期大约在10天左右,最短的潜伏期有1天发病,最长的潜伏期是14天,“潜伏期具有传染性,这与SARS有很大的不同”。

  潜伏期过后,症状开始显现。当目光重新聚焦“时间线”,病毒蔓延至气管,进而抵达肺泡,人们开始产生干咳症状和胸闷的感觉。

  “如果病人出现干咳症状,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病毒突破气管、支气管部位的防线,侵入到了肺泡,肺泡部位的免疫细胞,同样会被激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黄波解释说。

  随着免疫细胞激活,炎症因子释放,人们的体温上升,出现发烧、肌肉关节酸痛。“发热反应其实也属于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黄波说,“一方面过高温度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另一方面,温度升高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防御能力。”因此,发烧、干咳、胸闷等症状成为判断新冠肺炎的初步依据。

  然而,病毒狡猾,症状隐蔽。随着疫情扩散,中国各地开始出现无症状感染者,即无临床症状,但病毒检测呈阳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3日,已有辽宁、浙江、山东等至少7地出现无症状感染者。

  2月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五版诊疗方案中,首次提出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2月9日,一名广西医师被确诊感染,其在接触过新冠肺炎患者后,曾连续16天未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

  正当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无症状患者时,病毒狡猾使得核酸检测“假阴性”现象频发。在那条“时间线”上,随着肺部感染,大量病毒在肺里繁殖释放,造成肺部炎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说,“这时上呼吸道的病毒量有可能就少了,因为呼吸道黏膜本身有一定免疫状态。天然免疫发挥作用,上呼吸道检测有可能就是阴性。”

  此外,面对狡猾的病毒,人们对易感人群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儿童究竟易不易感”是疫情发生之初就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一版诊疗方案中,提出“患者年龄集中在40—60岁,暂未发现儿童患者”。

  其后,随着9岁至9个月的幼儿患者相继出现,诊疗方案第四版增加在易感人群中增加“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第五版则删除了后一句,只保留“人群普遍易感”,其间意义不言自明。

  “时间线”上的最后一环是“传播”。新冠病毒传播方式多样,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虽有待进一步确认,但已引起公众高度警惕。

  喷嚏中产生10000个以上的飞沫最远传到8米之外,咳嗽产生1000个以上飞沫最远达到6米,在人们平静地说话交谈中,每分钟大概会产生500粒飞沫。新冠肺炎患者产生的飞沫裹挟病毒,寻找着进入人体的细胞受体,“时间线”即将再次从第一环开始。

  面对病毒“狡猾”,人们会不断回想起那直径0.1微米左右的畸形圆球,发现自己在凝视病毒时,病毒也在凝视自己。惟其如此,人们逼迫着自身不断加深对病毒的认识,从诊疗方案一版版出台,到专家发布会一次次释惑,人们愈发清楚地知道:对病毒认识每加深一步,防控措施则更紧一层,胜利之日亦将更早一天。(完)

【编辑:陈海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