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这里有诗和远方 贵州晴隆彝族乡整体搬迁入驻后见闻

这里有诗和远方 贵州晴隆彝族乡整体搬迁入驻后见闻

2019年11月20日 18:19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这里有诗和远方贵州晴隆彝族乡整体搬迁入驻后见闻
    图为航拍阿妹戚托小镇。 陈亚林 摄

  中新网贵州晴隆11月20日电 题:这里有诗和远方 贵州晴隆彝族乡整体搬迁入驻后见闻

  记者 刘鹏

  “打开家门就是别人心中的诗和远方。”毛梨花如此“炫耀”自己现在的生活。

  两年前,毛梨花为了生计,不断“远行”。

  毛梨花原是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人,这里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山高谷深,道路曲折,土地贫瘠,是贵州省20个极度贫困乡镇之一,人口不足600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7.9%。

图为搬迁民众在广场上载歌载舞。 刘鹏 摄
图为搬迁民众在广场上载歌载舞。 贺俊怡 摄

  搬!或许是改变这里“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最佳选择。2016年,贵州决定在三宝乡开展易地扶贫整乡搬迁,三宝乡是中国唯一一个实施整个乡易地扶贫搬迁的彝族乡镇。

  搬吧,老家的土地怎么办,不适应搬迁后的生活怎么办?毛梨花和爱人犹豫了,夫妻俩选择观望。一年后,第一批搬迁民众陆续入住。看到新环境,新家园,夫妻俩最终选择了搬迁。“在这里看到了新的希望。”毛梨花说。

  阿妹戚托,是贵州彝族的一种传统舞蹈,有着“东方踢踏舞”之称。建设在晴隆县城不远处安置三宝乡搬迁民众的新家园以此取名为“阿妹戚托小镇”。一栋栋独具民族风情、雕栏花窗、古色古香的特色民居,一个个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体验项目,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现在,这里已是一个集搬迁民众居住和民族特色旅游景区为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扶贫示范小镇。

  “从农村到县城,我们也换了种生活方式。”毛梨花说,在身边就能陪伴着老人和孩子。两位老人在社区里从事保安和清洁的简单工作,两个孩子就在离家不到300米的学校就读。

图为航拍阿妹戚托小镇夜景。 刘鹏 摄
图为航拍阿妹戚托小镇夜景。 贺俊怡 摄

  “我在小镇上的一家茶叶公司上班,也是镇上舞团的成员,白天销售彝族烤红茶,晚上和姐妹们一起在广场上跳阿妹戚托舞,光我一个人一个月就有5000多元(人民币,下同)的收入。”毛梨花笑着说。

  腊肉,青菜,四菜一汤。记者走进王元方新家,夫妻俩正在吃午餐。“腊肉是我们农村最常见也是最丰盛的菜肴,以前只有在招待客人和过节时才舍得吃。”王元方笑着说,现在想吃的时候就吃,不用愁吃和住了。

  王元方在距小镇数百米的三宝产业园里就业,每月不仅有固定的收入,年底还有一份不错的分红。原来,实施整个乡搬迁后的三宝乡通过退耕还林,使曾经贫瘠的土地逐渐绿意盎然。当地政府成立村级合作社在这里开展林下鸡养殖、生态肉牛养殖、中药材种植等“林下经济”,再通过土地流转,让搬迁民众在新家里也能领到老家的分红。

  晴隆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代理县长冯子建介绍,阿妹戚托小镇是晴隆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可容纳安置对象8000人,其中,1233户5853人来自三宝彝族乡。同时,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该县围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等“五个体系”建设,真正让民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实现稳定脱贫。

  夜里,镇上灯火通明,搬迁民众晚饭后在广场上手牵着手跳起了阿妹戚托舞,前来游玩的游客不约而同地加入其中,热闹又欢快。

  搬迁民众以新市民的身份在旅游扶贫示范小镇里继续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延续乡愁。(完)

【编辑:张楷欣】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