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青藏高原首所现代高校70年:从“帐篷教室”到“高原智库”

2019年09月21日 14: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新中国70年)青藏高原首所现代高校70年:从“帐篷教室”到“高原智库”

  中新社西宁9月21日电 题:青藏高原首所现代高校70年:从“帐篷教室”到“高原智库”

少数民族毕业生穿藏服拍毕业照。青海民族大学供图
资料图:少数民族毕业生穿藏服拍毕业照。青海民族大学供图

  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那时候物质条件比较差,教室不够,有些学生就在帐篷里上课,没有教材,我们自己编写、打印。”青海民族大学终身教授胡安良日前再忆六十多年前的教学经历,仍历历在目。

  1949年12月,青海民族大学的前身“青海省青年干部培训班”成立,之后先后更名为青海省人民公学、青海省民族公学、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大学,成为青藏高原首所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学校。

  “学校没有自来水,只能用马车从河里拉,”在青海少数民族聚居区长大的拉加,比胡安良早两年进入该校。那时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娃越来越多,只能另挑地方,搭帐篷上课。”

  今年76岁的杨兴林在青海藏区工作大半辈子,仍清晰记得“1964年8月26日”这一天。

  当天,他受县里领导“学好本事,回来为广大牧民服务”的重托,从百公里外的家乡,搭了辆卡车,赶到西宁。然而他下车就迷了路,“肩扛被褥,手提脸盆、饭盒、茶缸,一路打听,就这样进了学校门。”

  “当时,没有像样的教学楼,我们搬砖、背水泥,才盖起了教学楼;没有操场,我们抬土块,硬是修出了一块操场。”杨兴林说,师生们还在学校盖了托儿所、卫生所,得意之作便是学校的第一条硬化路。

  “教学楼修好了,第一次拖地,有人不会用拖把,浇多了水,弄脏了白色墙壁。大家只能写检讨。”杨兴林再游校园,感慨良多,现在的校园与过去破旧的样子相比“真是天和地的差别”。

  如今,杨兴林们修建的教学楼,成为该校标志性建筑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青海民族大学70年培养的约10万名学生中,约6万名在青海藏族聚居区工作。

  70年后的今天,该校重点打造了以藏学、民族学、藏药学、中国语言文学等为代表的品牌学科,以唐卡艺术设计、民族传统体育、蒙古语言文学等为代表的特色学科。

  19日,中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的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中心、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青藏高原语言文学研究基地、青藏高原资源化学与生态环境保护实验室在该校挂牌。

  青海民族大学校长索端智说,立足新时代,该校要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文化传承创新与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领域,开展深度研究,并提供高质量的智库研究成果。(完)

【编辑:白嘉懿】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