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深入田间地头 中国农大连续4年开设《农村认知体验课》

2019年07月07日 20: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马学玲 张馨心)每天从晨读与晨练做起,朗读田园诗歌,体察村民的待人接物和生活方式,参与简单劳作,体会农耕经验……这不是影视作品取景,而是中国农业大学开设的特色课程。

图为活动现场。
图为活动现场。杜寇 摄

  7月1日至5日,最新一期《农村认知体验课》在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的八宝堂、双文铺、青石岭等五个村子里开展,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全部240余名大一学生参与了这次活动,14名教师和专家担任指导。

  实际上,这已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连续第四年为大学生开设《农村认知体验课》,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在此次体验课中,来自发展、社会、法学、传播、英语五个专业的学生分驻五个村落,每天从晨读与晨练做起,朗读田园诗歌,跟随村民徒步登山,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农民与自然间的互动,引领学生“向土地寻求答案”;与村民座谈,体察村民的待人接物和生活方式,建立与村民的感情;组建文艺队,鼓励学生融入村民中来,以合作表演的形式拉近两者心的距离;开设新媒体平台,以图文及视频形式宣传文旅资源,探索农村传播新模式;组织学生参与简单劳作,体会农耕经验,在实践中向农民学习。

图为清晨学生集体晨读。
图为清晨学生集体晨读。赵雪娇 摄

  经过本次实践活动,同学们有了很多的感触与收获。

  “通过跟村民的接触,我们了解到很多信息,这比书本上获得的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生活。我们也对乡村建设、新农村面貌有了新的认识。”传播182班的郭荷昕说。

  来自发展181班的张梓萌表示,人都是靠相处才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的,遇到的村民都特别淳朴善良,发现其实农村生活也可以很幸福。

图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传播系学生与村民交谈。
图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传播系学生与村民交谈。胡珍瑜 摄

  “地图上密密麻麻的乡村,众星拱月般散落在城市周边,二者的距离看似很近,实际上却很遥远。”课程负责老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何慧丽喟叹。

  她表示,目前中国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比例逐年下降,即使是在以农业学科为主的中国农业大学,近三年农村生源的学生一直徘徊在20%左右,大多数青年学生成长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缺少对农村生活的切身体验,难以理解“三农”的当代意义。

  “如果他们不能全面地理解农村,未来的城乡观念可能进一步固化甚至异化。”

图为当地村文艺队成员与领队老师合影。
图为当地村文艺队成员与领队老师合影。周宇文 摄

  何慧丽对当代大学生逐渐“去农化”现象感到深深的忧虑,因此在四年前主导开设了这门《农村认知体验课》。她说,希望在乡村教育缺位的情况下,通过实践课亲身体验乡村,让大学生在农村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力主开设《农村认知体验课》,这与何慧丽早年乡村建设的经历也密切相关。在河南省兰考县和故乡罗家村的一系列乡村建设实践取得的成果,坚定了她“带大学生下乡”的决心——

  她曾在题为“如何用知识反哺故乡”的讲座中指出,“任何一种知识都是有源头的,是有其时代使命和社会土壤的。只有根植于本土和实践的学术,才不会空洞,才有长久的生命力。知识返乡是时代使命,爱故乡的背后是社会土壤滋养”。

图为2019年《农村认知体验课》结课合影。
图为中国农业大学2019年《农村认知体验课》结课合影。崔欣然 摄

  何慧丽指出,通过课程实践培养大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合一的能力,是农村认知体验课的本质追求。新农科需要的不仅是科研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更多需要的是真正了解过、参与过、向往着、深爱着农村的德智兼备型人才。重新审视乡村的优点,并且对其进行发掘和保护,最终恢复乡村的优点,这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使命。为此,大学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探索中国“三农”的现实问题和出路的能力与责任感。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景发表示,开设《农村认知体验》新课程,积极探索培养关注乡村与发展的人才工作新模式,带领大学生走进乡村、感受农村,克服对农村的刻板印象,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回馈农村,扎根土地,将所学的专业课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将学识转化为有价值的生产力。(完)

【编辑:姜贞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