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见证中国“朝鲜族第一村”之变

2019年04月14日 20: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新中国70年)见证中国“朝鲜族第一村”之变

  中新社吉林安图4月14日电 题:见证中国“朝鲜族第一村”之变

  作者 柴家权 郭佳

  80岁的朴明纯坐在烧得滚热的火炕上,透过明亮的窗子,享受着暖暖的春日阳光。

  依托民俗特色,游人络绎不绝,这位朝鲜族老人“坐在家里就能收钱”。

  老人所在的村子名为红旗村,是中国朝鲜族聚居村落。该村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南,是去往长白山的必经之地。有“中国朝鲜族第一村”之誉。

  朴明纯在红旗村住了一辈子,这里的变化都在他的心里。他1954年来到现在的红旗村所在地定居时,“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人烟稀少,没有一点村落的样子。”

  “那时生活很苦的,这里四周全是柳毛子(柳树),转一圈看不到一个人。”朴明纯说,当年耕地用的牛也很少,全靠人力开荒,用铁叉子一点一点翻,虽然拼命干,但产量还是很低。

  凭着年轻力壮,朴明纯辛勤劳作终于有了收获,盖上了他生平的第一座房子——一间三四十平方米的泥土房,供一家三代八口人居住。“虽然很挤,但也算有了落脚之地,当时的同乡大多也都住这种泥土房。”

  解决了住的问题,生产效率低下却还是困扰着村民。红旗村村长赵哲范回忆,一直到1978年,他们一家五口劳作一年的收入,除去口粮后仅剩3角2分(人民币,下同)。

  转机出现在1981年。那年,当地推动家庭联产承包改革,土地承包到户。朴明纯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带着两个合作伙伴,承包了村里的一部分土地。

  让朴明纯兴奋的是,效果很快显现。“那时我承包了八亩地,承包之后劳动的积极性大增,产量从每亩1200斤升到每亩1500斤,一年下来盈余一万多元。”

  朴明纯的成功带动了其他村民,大家纷纷效仿朴明纯承包土地。“以前村里卫生不好,路上都是牛粪,实行承包制之后,再也看不到牛粪了,都被捡走扔到田里当肥料了。”赵哲范说。

  1988年,朴明纯盖起了他人生中的第二座房子——八十余平方米的砖瓦房。

  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7月,安图县遭遇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红旗村也是重灾区。

  特大洪灾过后,在兄弟县市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当地迅速完成了红旗村的重建工作。这次重建在打造朝鲜族民俗传统文化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升级。

  同年年底,朴明纯住进了他人生中的第三座房子——修葺一新的传统朝鲜族民居。

  新居屋顶整齐排布着簇新的瓦片,造型沿用了传统的朝鲜族民居风格:中间平行如舟,两头翘立如飞鹤;整洁的室内卫生间也让老人告别了室外土厕。

  朴明纯的三间房,可以说见证了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的变迁。

  如今走在村里可以看到,水泥路实现了“户户通”,街道两侧栽植了苗木、花草。村内,建设了民俗展览馆、民俗体验馆、稻香园等设施,晚间亮起的路灯照射着民居墙体绘制的民俗图片。

  近些年来,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红旗村吸引众多前往长白山观光的海内外游客到此落脚。

  朴明纯和很多村民一样,把闲置的房间拿出来发展民宿。用老人的话说,这一栋栋新居成了下“金蛋”的母鸡。

  最新数据显示,现在的红旗村,年接待过往游客超40万人次,住宿超2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1000余万元。(完)

【编辑:刘湃】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