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舟曲山谷村庄:藏乡添彩换江南 “六尺巷”美名传

2018年10月30日 11: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甘肃舟曲山谷村庄:藏乡添彩换江南“六尺巷”美名传
    深秋时节,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巴藏乡各皂坝村,一位村民路过新修的建筑。 徐雪 摄

  中新网兰州10月30日电 (记者 徐雪)十月深秋时节,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巴藏乡各皂坝村的马介巴趁有着好太阳,翻晒着院子里的苞谷,她的丈夫魏林林将载有日用品的三轮车穿过“六尺巷”开进了院子里。“现在村子里的路修得很便利,户户相连,家家通车。”马介巴说。

  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结合部和川甘陕三省交界处的舟曲,是藏汉文化的交汇带和长江水源涵养区,资源富集,风光灵秀,也被称为“藏乡江南”“不二扬州”。

  因当地山谷地势所限,各皂坝村原本的村道十分狭窄,仅留一人通过的距离,被当地人戏称为“三尺巷”。每每遇到农忙的时节,收获的粮食瓜果往往将村道堵得“水泄不通”。

图为具有舟曲县文化特色的“石头建筑”。 殷春永 摄
图为具有舟曲县文化特色的“石头建筑”。 殷春永 摄

  2016年,在当地官方的倡议下,村民们达成共识:挪墙三尺,原来的“三尺巷”拓宽成了“六尺巷”,村里还有了“三纵三横”的主干道,汽车可以开进每家的院子里。

  不仅如此,各皂坝村的建筑还进行了特色化改造,在保持本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打造了形态各异、风格多样的石头建筑,形成了集白龙江上游藏羌民族建筑特征的“石头文化”。

  如今,各皂坝村已成为生态文明小康村,在村口的藏汉双语的楹联上,“藏乡添彩换江南”道出了村子的变化。

图为具有舟曲县特色的民居。 殷春永 摄
图为具有舟曲县特色的民居。 殷春永 摄

  各皂坝村包村干部杨耀辉介绍说,舟曲县为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还打造以经济林果业、种养业、乡村旅游业和庭院经济为主的富民增收产业,引导民众种植优质改良品种核桃达8800余株200余亩,生长出的核桃作为舟曲核桃的代表,已获国内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保护。同时,该村还新建樱桃基地60亩,育苗500多亩,房前屋后等区域栽种了苹果、梨、石榴、葡萄等林果树木,颇具特色的庭院经济正在形成。

  与各皂坝村相邻,曲瓦乡岭坝村不仅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更围绕儒家文化、国学经典打造文化设施。

  曲瓦乡组织干事李浩告诉中新网记者,过去村民主要以打工、种植为主,两年前,曲瓦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种植羊肚菌,结合农村“三变模式”,帮助贫困村民增收。此外,还计划利用当地气候优势,每年10月到次年3月种植羊肚菌,4月到10月种植木耳,实现增收的“无缝对接”。

  在岭坝村村民张明海看来,村里“一天一个样”,特色种植业发展起来后,他还想借此机会开个农家乐,将日子过得更红火些。

图为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藏乡一处居住区的田园风光。 殷春永 摄
图为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藏乡一处居住区的田园风光。 殷春永 摄

  被评为“全国文明乡村”的大川镇土桥子村,当地村民房前屋后遍种葡萄,因此以“葡萄村”闻名,此外该村还发展油橄榄、花椒等特色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目前正在提升打造以农家乐为主的生态旅游村。

  近年来,舟曲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和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按照“一村一景”“一家一特”的思路,依托各村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遗址、民居艺术、民族文化等本土特色资源,精心打造以楹联文化、国学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石头文化、田园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旅游村,建成旅游扶贫试点村3个,打造旅游专业村18个,土桥子村、各皂坝村、岭坝村等一批旅游专业村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示范。(完)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