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吉林乡村金秋见闻:靠天吃饭成历史 收入多元更宜居

2018年09月12日 14: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吉林乡村金秋见闻:靠天吃饭成历史收入多元更宜居
    美丽的古城村在秋色里尽显岁月静好 王晓旭 摄

  中新网吉林磐石9月12日电 (记者 苍雁)接连几天的秋雨滋润了山里的土壤。这个秋天,生长于长白山余脉的榛蘑格外“厚实”,齐卫杰一天中的大半时间都要去采蘑菇。

  守在家里的老父亲齐珏森则悠闲些,散步、看书、伺弄花草。78岁的齐珏森常说:“我从镇里搬回农村就对了。”

“绿色银行”生长正茂 王晓旭 摄
“绿色银行”生长正茂 王晓旭 摄

  齐珏森居住的磐石市明城镇古城村是中国东北省份吉林典型的半山区,周边山高林密,村庄依傍在水库边,资源富庶。村路两侧鲜花沿屋而种,家家院里种着白菜、水萝卜、西红柿,秋日里,白墙灰瓦的古城村显得分外闲适。

  上世纪70年代,古城村是另外一番模样。齐珏森向记者描述说,现在的水泥路在过去是“泥水路”,垃圾遍地。“我退休后,二儿子把我接到城里住了10年,近几年我才搬回古城村。”

  近几年来,当地政府投资76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民房140户,新建了村部和多功能活动室、文化广场,拓宽了主街路,修理了水泥巷路等。此外,古城村还统一安装了排水、供电、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成了花园式的新农村。

  2014年,古城村被确定为省级改善人居环境重点村,2016年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

村民们在村里“小广场”上排练扇子舞 王晓旭 摄
村民们在村里“小广场”上排练扇子舞 王晓旭 摄

  51岁的齐卫杰对老父亲选择搬回来和自己同住感觉很自豪,“如今的古城村不比城里差。”

  除了村里的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外,古城村村民的收入也从原来的靠天种田变得多元化。“7公里的村路两侧,我们种了3000棵树。”古城村党支部书记高振华说,这些树被称为“绿色银行”,因为一家绿化公司买了1200多棵,村里可收益25万元。

  “这25万元将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增收。我们再用其中的一部分钱购买树苗,在移走大树的位置补栽小树,几年后小树长大了,还能卖个好价钱。”高振华说,村民都希望这个“绿色银行”能够循环起来。

  古城村毗邻磐石市明城经济开发区,周边企业林立,劳动力需求旺盛。截至目前,古城村共有近500多位村民在附近企业务工,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企业上班。”高振华注意到,每天傍晚时分,古城村的村路上会突然增加许多跑步的人。“村里环境好了,引来了镇里健身的人。”

  嫁到古城村28年的石艳凤如今已经当了婆婆。此时,也正是她忙碌的时候。“今年秋分是中国第一届农民丰收节,我们都在排练扇子舞,准备搞一个文艺节目。”

  自2012年以来,明城镇每年都会举行相关的文艺表演,附近村庄的农民会聚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狂欢”。

古城村路边种植着鲜花 王晓旭 摄
古城村路边种植着鲜花 王晓旭 摄

  石艳凤忙着排练,她的丈夫李明才也没闲着。早年焊工出身的李明才始终参与着村庄的基础建设。“维修大门、院墙,这些活都是我干的,也赚些劳务费。”自幼生活在古城村的李明才笑称,自己如今住进了“花园”,干活也不觉得累。

  和李明才一样,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古城村的很多村民既亲手将世代居住的村庄变美了,也让自己的腰包变鼓了。(完)

【编辑:刘湃】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