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行走在广西北部湾高铁上的“钢轨医生”

2018年03月03日 10: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行走在广西北部湾高铁上的“钢轨医生”
    刘兴元作业前在擦拭检测轮。 封荣权 摄

  (新春见闻)行走在广西北部湾高铁上的“钢轨医生”

  中新网钦州3月3日电 题:行走在广西北部湾高铁上的“钢轨医生”

  作者 封荣权 杨志雄

  高铁白天运营,夜间停运检修。于是便有了一支铁路“特种兵”,他们每天从凌晨开始为铁路钢轨安全“把脉”,也被称为“钢轨医生”。

  “春运期间高密度行车,钢轨很容易出现疲劳伤损,不及时检查,就存在安全隐患。”广西沿海铁路公司钦州工务段的钢轨探伤工刘兴元3月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刘兴元今年31岁,已经有8年的探伤经验。

  “等线路上所有动车停稳以后,我们才能出车,大约第二天早上5点就能返回到。”3月1日晚22时,广西北部湾高铁上的列车逐渐停开,刘兴元和工友们开始行动,他们当晚任务是要在4个小时里为210公里的高铁线路探伤。

作业中的“钢轨医生”刘兴元。 封荣权 摄
作业中的“钢轨医生”刘兴元。 封荣权 摄

  “和我们平时体检一样,钢轨在高负荷之后,一样需要体检。”刘兴元说,他们“出诊”就是开着钢轨探伤车在铁路上跑,为钢轨做“B超检查”,排除钢轨内部隐患,确保铁路大动脉动车组及客车安全正点开行。

  刘兴元说,高铁安全无小事,高速冲击下,针眼儿大小的损伤,都有可能导致列车脱轨。春运期间行车更密集,他们需要缩短探伤周期,连续作业十几天是常有的事。

  从事这项工作8年来,刘兴元和工友们一起,跑遍了广西北部湾的铁路线,发现了多少钢轨伤损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没有探伤车以前,我们是用人工小车探伤,每天徒步只能走八、九公里。2014年单位引进了大型钢轨探伤车,速度快多了,相对人工小车探伤,效率提高了近30倍。”刘兴元边操作电脑边介绍。工作台上大大小小的显示屏共9个。

  按照分工,刘兴元当晚负责数据回放,2名工友分别负责监控实时波形和监控检测轮。“需要等车子运行半小时后,才会有数据产生。”刘兴元介绍,在这之前他主要协助工友们监控屏幕。在检测过程中,钢轨内部的伤损状况都会通过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标记实时反映到探伤车载电脑显示屏上。

  凌晨1点20分,探伤车抵达南宁东后,他们收到调度通知说由于检修线路已被封锁,意味着要等待线路开通才能返回。刘兴元和工友们利用这个空档,抓紧对探伤数据进行回放分析,仔细核对。

  回放的时候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刘兴元拿起桌子上的眼药水,往干涩的眼睛里滴了几滴,做足“战前”准备。“回放速度一般是每公里1分钟,钢轨状态好的话会快一些。”

  回放到半,刘兴元停下来,指着屏幕上一处米粒大小的红色图形说,“这种形状的标记就是疑似伤损,我们要做好记录,及时报给高铁探伤工区的工友让他们赶去现场校对。”

  凌晨3点50分,线路开通,车子重新启动,刘兴元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关节,拿出随身带的面包吃了两口,又重新进入工作状态。

  回放完所有数据以后,天已渐亮。简单吃过早餐后,家住广西钦州市的刘兴元就抓紧回家休息了。下午睡醒后,他还要和工友保养机器设备。

  刘兴元说:“和每天徒步推车探伤的工友们比起来,我们不算累,只要列车能安全行驶就好。”(完)

【编辑:官志雄】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