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洋高考”“全英文”就够吗?国际教育呼唤本土化创新

2017年10月27日 23: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洋高考”“全英文”就够吗?国际教育呼唤本土化创新
    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梅德明发言。 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北京10月27日电 (记者 马海燕)究竟是选择AP(即美国大学预修课程)好还是IB(即国际文凭组织开设的从幼儿园到大学预科课程)好?究竟是考美国的大学好还是英国的大学好?这是不少国际学校的学生家长都面临的问题。在27日举行的首届国际化学校高峰论坛上,500多位从业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面向中小学12年(K12)学习的国际教育逐渐盛行。许多经济条件宽裕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学习国外中小学课程,准备参加国外的大学入学考试,以躲避国内残酷的高考竞争。但国际学校是否就等于备战“洋高考”、国际化教育的核心是不是就是全英文教学,值得深思。

  “近些年来国际化教育在K12这个学段发生的变化特别引人注目。”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梅德明说,我们的国际化教育,或者我们的教育国际化,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外国人,尤其不是培养西方化的外国人,我们一定是站在我们的本土,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一定是要为国家最高利益服务,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500多位从业者汇聚首届国际化学校高峰论坛。 主办方供图 摄
500多位从业者汇聚首届国际化学校高峰论坛。 主办方供图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也认为,现在国内舆论有一个误区,仿佛中国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欧美就是素质教育,他们快乐着、幸福着、没有负担,然后就成才了。但其实一些英美优秀的中学学生辛苦不输中国学生,美国的名校也照样看重学业成绩。

  在中国“爬藤大军”(指考入美国常春藤大学联盟)越来越庞大的情况下,国际学校迎来了巨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本中认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要通过国际课程本土化的创新来实现,其中面临的挑战就包括如何引进国际元素、如何在考试招生制度上与国内做好衔接等。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叶翠微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就教师而言,是挑战大于机遇;就孩子们而言,是机遇大于挑战。

  参加“洋高考”被许多家长看作走捷径的机遇,推进全英文教学也成了现在通行做法。实际上,最初作为教改试验田的国际学校设立初衷并非如此。陈志文说,这几十年来,中国的教育国际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全面西化,以模仿英美为主。其实在办好国际化学校的过程中,我们要吸收、借鉴西方一些先进教育理念,但不是完全照搬,否则我们一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周承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应该在对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学教育理念、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探究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国际化理念的学科融合,进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中国灵魂、又有现代眼光的合格公民。

  梅德明认为,21世纪很多国家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关键能力,中国的方案是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我们现在一方面要做好准备,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也要做自己的指标体系,未来提出教育国际化的中国方案。”(完)

【编辑:罗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