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皇家猎苑的“前世今生”

2017年08月06日 12: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资料视频:世界最大人工林守护者 55载见证塞罕坝荒原变林海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承德8月6日电 题:皇家猎苑的“前世今生”

  中新社记者 陈溯

  万人雄兵,木兰集结,哨鹿声震,驰骋山野。置身于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之中,仿佛回到了百年前那水草丰美、气势雄壮的皇家猎苑。

资料图:从高处俯瞰塞罕坝林场。 魏晞 摄
资料图:从高处俯瞰塞罕坝林场。 魏晞 摄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塞罕坝林场,与内蒙古高原相接,这里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在此设立了“木兰围场”。据史料记载,康熙、乾隆、嘉庆共在此“肄武、绥藩”105次。经过前后一百多年的扩建,“木兰围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猎苑。

  然而,道光年间,秋狝之礼废止,木兰围场1826年开围,允许百姓入围垦荒,原始森林逐渐被砍伐殆尽。曾经的“千里松林”走向衰亡,变成一片沙土荒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坝上全是沙地,几乎看不到人。”今年80岁的承德市围场县老人孙水告诉中新社记者,木兰围场开围后的一百多年里,几代人垦荒造田、滥砍滥伐让曾经美丽的皇家猎场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荒废之地。他回忆起年轻时候的围场县,那时候季节温差很大,刮大风时还会扬起大量的沙尘。

  如今再看塞罕坝林场,这里已经几乎看不到一点裸露的沙地,绿意绵延千里,草木茂盛、鸟鸣虫飞、泽水蜿蜒。

  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1962年,中国在这里建立起塞罕坝机械林场,短短5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几代造林人、护林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沙丘变密林,上演了一场“凤凰涅槃”的奇迹。

  “林场刚建那会儿我就来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原苗圃工人、今年70岁的李秀荣告诉记者,林场建立初期,生态恶劣,为了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她和工友们从苗木催芽到成株,再到浇水除草,都要全程护理,每棵苗木几乎都是她“一手带大”。为了完成造林任务,创业初期的造林工人全年都要住在坝上,40个人挤一个窝棚,冬天里喝雪水、啃咸菜,春夏时节则背着沉重的苗木上陡坡,拼力栽种,与沙土作斗争。这样简陋的窝棚李秀荣一住就是10多年,“我三个孩子都是在坝上出生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尽管当年创业十分艰辛,但望着这百万亩的满目苍翠,如今的李秀荣觉得十分自豪。

  目前,塞罕坝林场林地面积已达到112万亩,曾经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猎苑变成了如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生物多样性不断恢复,除了花鸟鱼虫,多种小型哺乳动物,比如马鹿、野猪等也重新来此安家。每年夏天塞罕坝林场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亲近自然,年均游客人数已达到50万人次,每逢周末,坝上的酒店总是“一房难求”。

  此外,塞罕坝百万亩林海还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为辽河、滦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造福了整个京津冀地区。

  登高望远,一河之隔,记者看到,塞罕坝林场的生态系统正在向内蒙古沙地扩展延伸,沼泽灌木正逼退沙地,绿色正在蔓延。

  这样的绿色也正在整个中国蔓延。近年来,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各地都加大了对沙地的治理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正重回中国大地。中国提出再建三个“塞罕坝”,计划在河北北部地区再建三个总规模521万亩的生态林场。

  塞罕坝林场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程顺表示,塞罕坝林场有成熟的造林经验和技术将为“再建三个塞罕坝林场”提供帮扶。

  曾经被毁的皇家猎苑如今已“涅槃重生”,变成了“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程顺介绍,未来,塞罕坝林场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通过补栽树种、异龄混交等方法使之更加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完)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