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中国西北农民出国“求学”记

2017年03月18日 14: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通讯:中国西北农民出国“求学”记
    李建平将现代化机械用于农业种植。受访者提供

  中新社呼和浩特3月18日电 题:中国西北农民出国“求学”记

  作者 乌瑶 尚虹波

  “今年年底要去荷兰,我们一起走的都是些种地的人。”这是51岁的李建平今年的小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要更科学地部署他的春耕大计。

  中国游客无疑是这个世界上被议论最多的群体之一,他们数量庞大、购买力惊人。随着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中国,出境游也逐渐从“遥不可及”变为寻常,越来越多在人们印象中“不甚富裕、没有大眼界”的中国农民也走了出去。

  中国西北农村的地道农民李建平就是其中之一,但他的“走出去”更多是为了“求学”。李建平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是中国国家级贫困县,2016年当地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9元(人民币,下同)。

李建平在德国“求学”时留影。受访者提供
李建平在德国“求学”时留影。受访者提供

  李建平初中毕业后没几年就回家当了农民。与父辈不同的种植方法使他在短短几年内就脱贫致富。以前一家6口人种了20多亩地,辛苦一年只够填饱肚子;现在3个人种1000亩地,年景好的时候收入能达百万元。

  “现在种地全靠科学技术、靠机械。”李建平说,日子富裕了,生活清闲了,他便迷上了旅游。2013年的泰国之行是他第一次跨出国门,花了1万多元,那一年他的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

  此后的行程与第一次的“单纯看风景”想比,目的性更明确了。“我们种地用的农药还有些添加剂都是国外生产的,使用后农药残留小、庄稼长得也好,我就很好奇。”

  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2014年到2017年,李建平陆续走过了七八个国家。这些国家的农业种植水平震撼了李建平。

  “差距太大了。”李建平告诉记者,尤其是2016年冬天去德国的那一趟,令他感触很深。“他们的农业种植非常科学,种地都是计划型的,种多少东西都有定量,要求产品全部无公害,化肥农药都有量控制,国家监管也严。咱们国内,假如今年种土豆挣了钱,明年全国各地一窝蜂种土豆,导致产量过剩,消化不了就出现销售难。”

  “走出去看了,开拓了眼界,胆量也大了,种地敢投入,敢依靠科学。”李建平说。

  因为感受到了“外国农民”对土地的珍惜与保护,李建平近几年种地重新开始用上了成本更高的农家肥。“仅肥料一项,4年就多花了60万。但对比发现用农家肥效益也挺好,还能改善土壤质量,我不后悔。”

  “我其实很想交外国朋友。”李建平也有着他的遗憾。“每次出国都很想跟外国人聊一聊,但语言不通、沟通只能通过翻译。一直没能如愿。”

  想要出国“求学”的农民不只李建平。在距离商都县约300公里的呼和浩特市武川县,42岁的农业种植大户陈义这几天也琢磨着要出国走走,他的目的地是美国。

  “现在各个地方的种植大户们都在拼技术,拼科学,我也不能落后。”陈义说,他现在没事干时就会上网去搜集美国农业种植的相关资料,同时也有计划地在学习英语。“几天的时间肯定学不到人家的精髓,但是出去看看,还是有很多触动。”

  从在贫瘠土地上靠天吃饭、种地糊口到实现科学化种植、带头致富,李建平一家经历了几代人;从在大山里闷头种地到走出国门学习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陈义花了30年;从亲眼看到与发达国家农业种植水平的差距,到迎头赶上还要花多长时间?许许多多的李建平、陈义都在期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截至2015年乡村人口数量超过6亿人,这里也是中国扶贫脱贫工作的重点区域。

  “出来走过、看过,才知道有差距,才能继续加油干!”李建平说道。“我今年才51岁,在我们村还是壮劳力,未来我还能干得更好。”(完)

【编辑:陈海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