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脱贫攻坚看贵州】:易地扶贫搬迁户的“退路”

2017年02月28日 10: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脱贫攻坚看贵州】:易地扶贫搬迁户的“退路”
    贵州惠水明田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周燕玲 摄

  中新网惠水2月28日电 题:脱贫攻坚看贵州:易地扶贫搬迁户的“退路”

  作者周燕玲

  人总想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对于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明田移民新村65岁村民梁石妹来说,更是如此,“当初不愿搬迁,担心适应不了城里生活失去退路。”

  在2016年9月份之前,梁石妹都生活在距离惠水县城60多公里外的打引乡董上村。解放前,打引乡人称“犬马三槽”,山多地少、交通闭塞,群众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属于集中连片石漠化贫困地区。

  为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2015年贵州启动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而梁石妹一家成为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在“山旮旯”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梁石妹,虽早已体会到吃水困难、土地贫瘠带来的穷苦,但要离开脚下那片土地,还是担忧:“我怕搬出去,不仅失了地,还成了孩子的累赘。”

易地扶贫搬迁户梁石妹在新家给孙儿准备晚饭。 周燕玲 摄
易地扶贫搬迁户梁石妹在新家给孙儿准备晚饭。 周燕玲 摄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2016年,针对困难群众“搬出来后怎么办”的问题,惠水县大胆创新,在搬迁户退出后,在迁出地对原有承包地和复垦后的宅基地进行确权颁证,让搬迁群众吃上“定心丸”。同时,采取入股或流转方式,交由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开发经营,确保原有山林田土发挥贫困搬迁群众“生计保障款”的功能。

  搬出来,土地还是自己的,梁石妹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一家人也才决定搬迁。如今,搬出来的梁石妹,主要负责照顾三个正在读书的孙儿起居生活,儿子则住着“新家”还到“老家”上班,负责果树种植。

  无独有偶,曾住在惠水县断杉镇代京村的潘廷燕,在未搬迁前也曾发愁,“搬进喝水都需要钱的城里,没有保障的话,退路在哪里。”

  但就在搬进“100多平米,一分钱也没出,拎包入住”的新家不久,潘廷燕还变身为社区的“小管家”,当选为明田移民新村新民社区副主任,主要负责社区的公共服务,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

  更让潘廷燕感到欣慰的是,丈夫吴文斌在产业园区找到了工作,在家门口解决了就业问题。目前,夫妻二人每个月工资加起来有5000多元。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说,“搬迁农户的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科学选择安置地和方式是使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第一前提。”

  在“脱贫攻坚看贵州”活动媒体见面会上,贵州省发改委副主任、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副局长张杰说,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选择县城、中心集镇、产业园区、旅游服务区等地,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点。这个举措是颗“定心丸”,有效地解决了搬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潘廷燕所在的明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位于惠水县经济开发区内,是该县依托园区企业多、就业空间大等优势规划建设的园区产业型安置点。目前,已建成安置房1095套,入住搬迁群众893户3750人。

  梁石妹、潘廷燕仅仅是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代表,通过易地搬迁改变生存环境、改善生产条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脱贫之路。2016年,贵州已有45.8万人像她们一样,陆续迁到新居,2017年还将有75万人继续挪“穷窝”。(完)

【编辑:史建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