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永葆初心成就艺术人生

2015年10月17日 14: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金华10月17日电(记者 童静宜 李婷婷)希腊神话中的弥达斯拥有点金术的魔力,但在中国,有一种手艺人却拥有点木成精的本事。

  木雕,被誉为刀尖上的艺术。近人附会“中国四大木雕”,爱举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和福建龙眼木雕四大流派。这里面从事东阳木雕的手艺人群体,技艺精湛的大师很多,点木成精的大师不少,但能真正给作品赋予故事和灵气的,却是寥寥,黄小明便是其中一位。

  “杰出的艺术家怀有的任何心思,都有本事透过一块大理石表现无遗。”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倾心的这块大理石,到黄小明手中便化为木头。如同帕里翁雕刻的女郎最终被赋予了生命一样,无声的木头经由黄小明之手后往往是“寥寥数刀,活木生香”,蜕变为让人惊叹的艺术品,一份活灵活现的生气破木而出,直抵人心。

  因此,黄小明的作品不仅是看的,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只有细细品,才会恍然一笑,感悟到他的用心。

  阴差阳错学木雕 为艺术造诣埋伏笔

  浓眉、鼻梁高挺、眼神深邃、齐头长发,初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时,他穿着时髦的红色衬衫和黑色西装裤,沉稳练达,平易近人且谈笑风生。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一级别的人群中,49岁,还是“年轻”的代名词,但在木雕界,他却是个实打实的“老人”,至今已有近百件作品获得大奖和设计专利,是中国木雕界拥有专利最多的大师。

  黄小明,生在一个遍地皆文物、触眼即艺术的文化城市——浙江东阳。被誉为“中国木雕之乡”的东阳,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几乎家家户户都熟知木雕。

  从小,黄小明便聪明灵光,是村子里的孩子王。虽然爱玩,但他的读书成绩也格外得好,“从小学开始一直是班里的三好学生”。

  黄小明上高一那年,父亲把他叫到跟前,问他:“你能考上大学吗?”

  “啊?大学应该没问题,能考上的。”突如其来的问话,让黄小明糊涂了。

  “那你保证能考上吗?”

  “这个,也说不准,万一呢……”

  “那好,明天跟我去上班!”

  黄小明回忆说,当时站在父亲跟前的他“一下子蒙了”。但他心里也清楚,那个对话以后,他就要从学生变成一名手艺人了,与木雕也就此而缘起。

  原来,东阳自古人多地少,为了将来有碗饭吃,父母往往要求下一代或读书学成,或学门手艺养家糊口。黄小明父亲是竹编艺人,对手艺情有独钟。那时已进入花甲之年的他,有心安排黄小明接班。

  16岁,懵懂的黄小明被安排进了当时的木雕厂,要知道,当时东阳手艺之风盛行,木雕为最,木雕厂可不是一般人能进的。黄小明深知这点,因此学习也分外努力。

  “我就在木雕厂里学画画、设计”。学习上天分惊人的黄小明在木雕钻研上也不落人后,3年后出师,并考上了当时的木雕研究所,专职从事设计,“那场考试有100个人参加,最后只选了2个人。”说起年轻时的成绩,黄小明言语中仍透出些自豪。

  之后,黄小明又靠自学素描考上了浙江工艺美术学校,后又在东阳木雕厂当老师。在学校里接触到的理论知识,仿佛给黄小明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因为很多传统的手工艺人都是在实践中成长的,理论缺失,就可能闹出许多类似‘关公战秦琼’这样的笑话。”在黄小明眼里,将理论与现实创作结合,摄影、绘画、构图、雕刻等多种技能为一体,这对工艺美术的认识和对作品的创作、把握度都是不一样的。

  实践理论双积累,让这个曾经的木雕小伙在时间的雕琢下渐成艺术巧匠,深谙数十种雕刻工艺,因此也有了更高追求——工艺美术创业。然而信心满满的他却面临没钱的尴尬,为此,上世纪90年代初期,黄小明剑走偏锋涉足餐饮业,开了饭店、面馆、咖啡厅等等,“之后在生意最好的时候放手,淘到了第一桶金。”

  有了资本和技艺的黄小明从此一发不可收,他尝试跨界美学、中西糅合、独创竹简式木雕、超写实木雕等等,形成了自己特立独行的“印象派记”艺术风格,至今有70余件作品获奖,并于2012年11月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胸中有丘壑 作品不拘传统求突破?

  木头是自然的,原始的,单纯的,但它在木雕大师眼里,却是通透的,鲜活的,有灵性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长达三十多年的艺海生涯中,黄小明的作品之所以区别大多数“工艺品”的桎梏,达到“艺术品”这一旁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最大因素就是“赋予了木雕内涵”。

  “艺术来源于生活,判断一件作品是艺术品还是工艺品的分水岭,就是理念的注入。”随着经历的丰富,黄小明越来越领悟到,木雕创作要回归生活本真,讲好木雕故事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因此,即便已声名鹊起的黄小明仍不骄不躁,在拥有“金手指”的同时也有一双“大脚板”,每年奔走世界各地,汲取各国艺术养分。

  在黄小明工作室中,有一组别出心裁的“羚羊木雕”,正是他游历青藏高原时萌发的创作想法。谈及自驾游去青藏高原,黄小明仍然显得很兴奋,音调也不自觉提高:“高原上的羚羊看起来十分机警且警惕,奔跑起来动作敏捷,好像精灵一样。”

  黄小明将收获到的“惊喜”通过手里的雕刀演绎出来,便成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化平凡为奇美”。

  从彩云之南,到达佛域高原,东至大海之滨,北至雪国风光以及塞外大漠风光,从地中海孕育的西方摇篮文明,到达佛陀之地印度的无限风光,再至北美矗立海岸的“自由女神”,黄小明总能用雕刀捕捉到生活细微之处的美好。这些作品,往往是他潜意识偶发的乘兴之作,亦是他功力与修养的即兴发挥。

  “创意,是木雕的灵魂,有创意的人才能成为‘大家’,没有创意的人顶多就是个高级‘工匠’。”这是黄小明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艺术道路上,挑战和超越从没有停止,一方面是天性使然,更重要的则是对艺术的痴迷与狂热,驱使他不断跋涉。

  传统东阳木雕,构图饱满,层次丰富,运用的是工笔画似的写实技法,采用的是散点透视原理。但黄小明的木雕与此不同,他更多考虑木雕技法的演变。他把写实功底更进一层,开创出了“超写实主义”,使得作品中物体质感更加强烈;同时把散点透视演变为焦点透视,使雕刻主体形象突出,背景疏朗。

  那幅以藏族人物为内容的《晨》,体态丰满、面容安详的藏族姑娘占据了画面中心。作品大胆借鉴了油画浓烈笔触,以细腻的刀法,演绎了超写实手法,把藏袍的质感与人物的肌理,表现得生动传神,奠定了东阳木雕的“超写实主义”技法。不仅如此,黄小明还开创了一派小清新意象的“速写木雕”,即以雕刀表现速写线条,笔触轻快,气质时尚,据此创作的一组江南风光木雕灵动优雅,大受欢迎。

  在木雕创作上寻求自我突破与超越,在艺术创作上开阔自己的视野,在艺术特色上大胆尝试,开创多层叠雕表现手法……“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件作品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有人这样形容黄小明。

  跳出小圈子看大行业 筹备“工艺中国”门户平台

  记者拜访黄小明的当天,他正准备奔赴江西和上海,签约几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如果说专注于工艺品艺术是一个圈的话,那么这一年多来,黄小明一直在尝试“跳出这个圈子看整个工艺美术界的发展”。

  打造最全面工艺美术百科全书的“工艺中国”门户平台,正是他的努力方向。

  “众多国内外大师表示在网上查找相关领域资料,缺乏系统、全面、权威性的资料库。在市场声誉很好的作品反而在互联网上显得很匮乏,缺乏权威的品鉴、宣传与推广,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好作品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实困惑。”在雕绘技艺上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的黄小明始终不敢放松。一直以来,他对工艺品的发展极为关注。他认为,正是由于工艺品没有一个专业的平台去介绍和推广,使得“酒香藏在深巷子里”。每念及此,黄小明便不禁忧心忡忡。

  在黄小明看来,工艺美术之所以处境尴尬,是源于行业和地域的局限。

  “比如你是一位来自广东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你在当地赫赫有名,但在浙江或者北京,可能名气就没那么大,这就是地域的局限。”黄小明举例说,再者,若有人喜欢陶瓷,网上找过资料后,很欣赏某位大师之作,但去网上或店铺买时,买到的往往不一定是真品,这也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尴尬。

  “博大精深的中国工艺文化与艺术要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应该借助互联网巨大的能量,让更多专业人士、爱好者以及消费者熟知和了解工艺美术。”这也是黄小明发起“工艺中国”门户平台的初衷,希望打造中国工美行业权威的交易、鉴定、认证与电商平台,让工艺行业得到更好发展。

  为此,黄小明开始全国各地跑,并在工艺的各行各业中都精心挑选2位大师,一共签约百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让“工艺中国”成为三种角色:“大师管家”的角色,免费为各位大师建立起个人主页,借助全国近2000家门户网站的发布渠道资源传播大师;“信息情报员”的角色,将工艺美术行业的信息最及时、快速、准确的传达给各界人士;“桥梁纽带”的角色,拉近工美与市场、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黄小明笑言,传统行业发展也应该学会用互联网的创造思维,即便不确定最后是否会成功。“但至少迈出了这步,就有希望。”

  从最初的工厂学徒,到后来的雕刻师傅,再到拥有自己的雕刻工作室,直到现在创作授艺并举的雕刻大师……有人问黄小明成功的秘诀,他总是淡然一笑,说:“其实人只要能够专注做一件事情达到1万个小时,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家。”

  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成功笑容的背后,是黄小明三十余年来“置心一处臻于至善”的不懈努力与探索。正如他所言,没有量的叠加,不会引起质的改变,厚积才能薄发。(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