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疆兵团老军垦孙桂兰:从“饥饿”年代走来

2014年08月18日 17: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新疆兵团老军垦孙桂兰:从“饥饿”年代走来
图为1952年,21岁的孙桂兰入伍时的照片。 李江帆 摄
图为晚年的孙桂兰依然保持者乐观的生活态度。 李江帆 摄

  中新网阿拉尔8月18日电 (李江帆)孙桂兰,是一位性格耿直的山东女兵,1952年从山东参军入伍,来到新疆参加边疆建设,1958年,她随丈夫一起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孙桂兰回忆起来,记忆最深的就是经历那段饥饿年代,最难的是吃的问题。

  从煎饼大葱到吃“淀粉”

  1952年,21岁的孙桂兰从山东老家参军入伍,一路上,除了一路颠簸外,让孙桂兰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一路上吃的东西。

  “我们从山东上车的时候,带的有煎饼大葱,吃着吃着吃完了,就开始吃馍馍,苞谷面的,到了西安,换成了汽车继续走,这个时候,吃的就变成了陕西的饼子,就这样,一路晃到了新疆。”孙桂兰说。

  刚到新疆,一种食物引起了孙桂兰的好奇,“就是现在咱们吃的馕,那个时候没见过,就是觉得这东西,吃着脆脆的,越嚼越香。”

  1959年,波及全国的自然灾害对兵团产生了明显影响,在孙桂兰的记忆中,粮食供给量一减再减,人也越来越瘦。在这段时间,让她记忆最深的是那段“吃淀粉”的日子。“这‘淀粉’可不是普通的淀粉,就是把红柳、骆驼刺这些能找的东西,使劲凿碎,然后掺上胡杨树碱高温熬煮,把有毒的汁水滤掉,然后把剩下的渣渣继续捣碎,再过滤,剩下的白色的碎渣渣,和淀粉是一个颜色,就吃这个东西。”孙桂兰告诉记者,这个东西没什么营养,有些人还因为吃这个全身浮肿,即便如此,在1963年最困难的时候,这种东西都不能敞开供应。

  说着说着,乐观的老人还风趣的介绍当时是怎么把这个东西骗到肚子里的。“那时候这个东西外边就包了一层薄薄的苞谷面,然后把这些‘淀粉’包到里边,但一般人还真吃不下去,这东西又苦又涩,大家都有意见,后来没办法,炊事班就在想办法提升口感,在里边加苞谷芯子,加点野菜,后来有了甜菜,就把甜菜也加在里边,这一改进,这个东西吃着还有股甜丝丝的味道。”

  一盆白面救一个孩子

  1960年,正在休产假的孙桂兰在家里忽然听到一阵哭声,本着好奇,她循声找到了哭声的出处。

  “那是我们一块的一位女职工,住的离我家不远,刚生完孩子,大人吃不饱,营养不良,没有奶水喂孩子,看到刚生出来的孩子快要养不活了,就在房子里开始哭,当时太可怜了.....。。”

  “当时我就在门口碰到了她的丈夫,他是和我们一块工作的一个副连长,就蹲在门口低着头在抹眼泪,你说一个大男人在偷偷抹眼泪,这是真没有办法啊,是真的没有粮食了。”

  了解到情况后的孙桂兰二话没说,回到家就把自己产假期间的特殊补贴——白面,挖了一盆子给这位产妇送去....。。

  孙桂兰告诉记者,在那个年代,就算是自己分到的白面,也仅有两盆。“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大大咧咧的,当时就知道自己有白面,能帮就帮人家一下,谁没有个为难的时候”。

  孙桂兰还讲起在那段最艰苦的岁月里,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健康,挤出大米、白面来保证幼儿园孩子的身体需要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当时的团领导们开会研究,说孩子们都在长身体,这跟盖房子打地基一样,地基不牢,将来肯定长不好,大人们勒紧裤腰带,吃糠咽菜,也要把有限的大米、白面尽可能的供给给幼儿园,让娃娃们吃饱吃好。”

  茶缸煮麦子

  1970年的一天,在家里看孩子的孙桂兰在门口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一出现把她吓了一跳。

  “这个人太瘦了,戴的一副眼镜都好像要把他压垮了似的,我当时就问,你咋这么瘦,那人说,大嫂你不知道,饿啊,已经三年多没有吃过一口饱饭了。”

  “看看这个人,虽然很瘦,但说话还是文绉绉的,一看就是个文化人,我也没多想,人饿了就要吃饭,我就回家烙了七个饼,把饼子端给他吃,他还不好意思,怕他吃了我们没得吃,我就告诉他说没事,这里不缺粮食,还撑开了面袋子给他看,他才放心的开始吃。”

  那一顿,这个男人一口水没喝干啃了4个饼子,当他正要吃第5个的时候,孙桂兰把他拦住了,“我说你饿的太久了,一下子吃太多会把胃撑坏的,60年代的时候,我就亲眼看到有些人因为饿久了,一下子吃的太多,给活活撑死了。”

  拦下这个男人后,孙桂兰用报纸把剩下的3个烧饼包了起来,递给这个男人,仔细叮嘱一定要到下顿再吃,千万不要撑着了。

  后来,孙桂兰才知道这个男人叫贺灵,是北方某著名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当时正在户籍所在地接受监管。

  孙桂兰告诉记者,后来,贺灵被安排去看麦场。孙桂兰说,之后她每天见到贺灵的时候,他总是蹲在麦垛跟前在地上拈扒着什么,“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在找麦子,这样捡一天可以捡半茶缸,然后用水泡着,到了晚上他就把这麦子煮了,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贴补上一顿,有一次被我撞上了,他就说大姐我没有偷公家的粮食,这是自己捡的,实在太饿了,我就说,没事,我不举报你,你自己以后吃的时候注意洗干净了就行了。”

  这样过了半年,贺灵再次遇到孙桂兰的时候,激动的向孙桂兰说道,大姐,我现在感觉我的身体壮实多了,都可以干活了,“当时,他还在面前蹦蹦跳跳,跟个小孩子一样,真的挺逗的。”

  一年后,贺灵户籍所在地的监管部门找到了他,要他回去,在离开的前一天,贺灵来到了孙桂兰家里道别,临走孙桂兰又给他烙了几个烧饼,叮嘱小伙子路上吃,保重身体。

  突进,孙桂兰搬离了居住了很多年的平房,住进了团部的楼房,在到团部居住的这段时间,她和几个老姐妹们商量好了,每隔一段时间轮流坐庄,请客吃饭,老人们最喜欢吃的还是豆花饭,说这个软和,又有营养。

  在采访要结束时,记者问孙桂兰对于吃的理解时,老人沉思了一会说道,“我们中国这么大,10好几亿人口,干什么事之前都要把吃的问题解决好,不把吃的问题先解决了,拿什么去干别的事。”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