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吸纳东西方精粹 侨乡大埔青花瓷艺人黄建宏续写“泥巴”传奇

2018年07月08日 14: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吸纳东西方精粹侨乡大埔青花瓷艺人黄建宏续写“泥巴”传奇
    黄建宏在创作中 郑小红 摄

  中新网梅州7月8日电 题:吸纳东西方精粹 侨乡大埔青花瓷艺人黄建宏续写“泥巴”传奇

  中新网记者 郑小红

  大埔是中国著名侨乡,也是广东四大陶瓷产区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陶器生产制作,制瓷业发展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尤以青花见长。那时,地处偏僻山区的梅州瓷,经韩江从汕头漂洋过海到达东南亚等国家,因此大埔瓷在海外的名声远比在中国要响亮。

  如今,曾经“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大埔瓷,已逐渐为世人所熟知,大埔也成为声名远播的“中国青花瓷之乡”“南国瓷都”“陶瓷之乡”“白玉城”。这一过程,见证了历代大埔陶瓷艺人对陶瓷文化传承和创新。

  今年54岁的黄建宏是土生土长的大埔高陂镇人,十几岁便跟随当地老艺人学习陶瓷创作设计,如今已是梅州大埔县怡丰园实业有限公司创作设计总监、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我没接受过正规的绘画艺术教育,彩绘技艺都是老师傅手把手教出来的。”黄建宏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正是在师徒传承中,他慢慢领悟了“泥巴”变艺术的神奇之处,也迷上了这项传承千年的职业。

青花骨质瓷《锦绣河山》 郑小红 摄
青花骨质瓷《锦绣河山》 郑小红 摄

  青花瓷源于中国,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沉稳含蓄的风骨。骨质瓷始创于英国,是世界公认最高档的瓷种之一。黄建宏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把代表中西方瓷器文化的两种典型元素进行融合创新,打造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端的大埔青花骨质瓷。

  “做瓷艺是个辛苦活,真正是需要‘工匠精神’,用细心、耐心、恒心对待这个职业。”与跟人打交道相比,黄建宏更喜欢也更擅长和瓷器对话。“陶瓷也是有生命的,凝神静气和瓷艺无声地交流,一切喧嚣浮躁都会被抚平。”黄建宏说。

  黄建宏擅长陶瓷产品造型设计,喜欢将山水、人物、花鸟融入到釉下彩画,以山水中的动静、花草间的意趣讲述故事,表达现代人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黄建宏尤为喜爱中国文化元素,梅兰竹菊、诗词典故等都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陶瓷既是生活用品,也是艺术品,中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这是青花瓷艺术创作的精神宝藏。”黄建宏的代表作手绘青花《高士图》《山乡秀丽》《江南春晓图》《访友图》等,都是从老祖宗的经典文化中获得的灵感。

  青花骨质瓷《清明上河图》 郑小红 摄

青花骨质瓷《清明上河图》 郑小红 摄

  在近40年的艺术创作中,黄建宏善于传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在学习前人技法的同时,在色料、泥釉配制、绘制技巧等方面深入探索和创新,使传承技法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设色典雅明快、彩写细腻精致”的独特艺术风格。

  “作为从事瓷艺多年的匠人,我们应该为陶瓷艺术多做探索和尝试,这也是我愿意花大功夫研制高端青花骨质瓷的目的。”黄建宏说。

  青花骨质瓷是以牛骨粉、粘土、长石、石英等为基本原料,经过成型工艺制作,通过高温煅烧而成的一种瓷器。因其“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謦”等显著特点,被誉为“瓷器之王”。

  相比传统青花瓷,骨质瓷烧制温度要达到摄氏1200度,对规整度、洁白度、透明度等各项理化指标要求极高。2008年,黄建宏和他的的研发团队开始了漫长的青花骨质瓷烧制探索之路。尝试了一次次失败,直到2014年初才终于摸清了青花骨质瓷烧制规律,最终实现稳定地批量化生产。而烧制大器型工艺骨质瓷器,则是在2017年。

  今年5月,黄建宏和梅州市陶瓷工艺师黄进添、张志刚三人纯手绘的中国最大青花骨质瓷作品《清明上河图》并摘得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这件艺术品盆口径达101厘米,高度38厘米,厚度仅为5毫米,盆身青花釉面细腻光滑透亮,手绘线条精细流畅,画面人物活泼生动,这件作品从坯体制作到彩绘再到烧制成功用了17个月的时间。

  眼下,黄建宏正在筹划烧制一件更大更薄艺术性更强的青花骨质瓷作品。因为传承和创新,是黄建宏一直要走的路。(完)

【编辑:郭炘蔚】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