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人度春节:纸短情长归家路 照片机票解乡愁

2018年02月12日 00: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2月12日电(赵慧颖 王诗尧)鞭炮声声辞旧岁,当第一朵烟花绽放夜空,海外游子已踏上了归家的路程。曾经有哪些春节记忆让你难以忘怀?是一张陪伴父母看世界的机票、一本独具特色的年夜饭菜谱、还是一枚全家珍藏的老照片……这些承载在薄薄纸张上的乡愁,催促着华人返乡的脚步,勾勒了无数游子心中的喜和忧。

资料图:兴隆华侨农场归侨家中的香甜糕点。(<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记者黄良策 摄)
资料图:兴隆华侨农场归侨家中的香甜糕点。(中新网记者黄良策 摄)

  【年夜菜谱——外国菜里的中国年】

  人物:印尼归侨

  “过着中国节,吃着外国菜。”

  “咚!”一声铜锣响,春节又来到。年关底下,海南人庞朝民正在热火朝天地准备着年货,在他们家,年夜饭菜谱上的主角不是“饺子”。

  搅生粉、倒板蓝根叶汁、入锅搅拌、起锅拌椰丝……当窗外不时传来喜庆热闹的鞭炮声,庞朝民正在有条不紊地制作着精致的点心,转眼功夫,一笼香喷喷的水晶糕就做好了。在庞朝民家的年夜饭桌上,“印尼糕点”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过着中国节,却吃着外国菜,为啥庞朝民家的年夜饭如此不一般?原来,庞朝民曾是一名来自印尼的归国华侨,归国后,这些华侨们的饮食习俗仍然保留着东南亚风味。在庞朝民居住的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里,聚集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

  说起印尼归侨的历史,故事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那时,东南亚部分国家出现大规模排华现象,大批华侨决定重返祖国,并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漫长而坎坷的归国路。他们从印尼滨港码头出发,历经3000多公里的颠簸,最终抵达香港九龙码头。

  当归侨们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祖国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陌生而又熟悉。此后的几十年,那些志愿回国的华侨们,见证了故乡从破旧的茅草屋变为崭新的小洋楼。而每一年的春节,他们都会在菜谱中加上一道侨居国的特色菜肴,来铭记那一段“山河破碎,去国怀乡”的岁月。

资料图:“金山伯的荣耀——江门近代侨汇展”亮相福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廖静 摄
资料图:“金山伯的荣耀——江门近代侨汇展”亮相福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廖静 摄

  【全家福——全家到齐是最好的祝福】

  人物:美国归侨老人

  “一家人能凑齐很不容易。”

  在美利坚土地上打拼了26个年头之后,老人邓民权带着退休金回到中国。漂泊海外这么多年,邓民权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人老了,就要回来。”

  20世纪80年代,46岁的邓民权远赴美国,从华人餐馆的普通员工做起,一步步拥有了自己的餐馆,生活也愈见富足。不过,外面的生活再精彩,邓民权依旧想念着家乡。于是,在美国拼搏了26年后,邓民权和老伴儿正式回国定居。

  买地、建房、娶老婆,是几乎所有广东江门籍男子回老家必操办的三件大事。而在这些从海外归国的男人们看来,拥有自己的房子,才是真正的落叶归根。

  据悉,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县,回到原籍地养老的华侨华人已有数万人,几乎每个人都像邓民权一样拥有自己的楼房。

  2008年春节前夕,回国不久的邓民权因早年便已买地建房,收到的房租再加上固定的退休金,让他从不用为生活费发愁。而他最热心的就是公益事业,办小学、修路,都会慷慨捐赠。

  平日里没有太多爱好的邓民权,闲来爱喝喝茶、和人聊聊天。如今,邓老汉的孙子孙女也走上了爷爷的出国路,成为了新一代的华人华侨。

  “一家人能凑齐很不容易”。邓民权说着话,不时抬头看一看摆在昆滇木书桌上的“全家福”。时近春节,远在美国的孙子孙女回来过年,将是他和老伴新年的第一桩乐事。

 家在辽宁沈阳的李晓,春节期间最喜欢和家人逛市集。资料图为沈阳市民置办年货。<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于海洋 摄
家在辽宁沈阳的李晓,春节期间最喜欢和家人逛市集。资料图为沈阳市民置办年货。中新社发 于海洋 摄

  【毕业证——春节回家的喜与忧】

  人物:加拿大中国留学生

  “别人关心我飞得高不高,爸妈会关心我飞得累不累。”

  俗话说“近乡情更怯”,在加拿大留学3年多,这是李晓第一次回国过春节。距离登机还有10分钟,李晓(化名)的心里有喜也有忧。

  “喜”的是,枯燥的求学生涯终有回报,借着年夜饭的机会,她准备向父母展示迟到了两年的毕业证书。“忧”的是,作为“大龄未婚女青年”,李晓的心里十分打怵亲戚的围堵和逼婚。

  都说思念有多长,回家的路就有多长。2014年的秋天,李晓离开了国内的父母和朋友,远赴大洋彼岸的加拿大求学。此后,李晓的春节都是在上学和上班中度过的。

  今年的春节,适逢李晓工作的“空档期”,期待已久的她为自己预留了3周的假期,准备回家过个中国年。在李晓的春节待办事项中,排名第一的便是“让父母看看自己的毕业证”。在她看来,这张薄薄的纸片,承载着父母的支持和自己的汗水,她希望与家人共享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

  在确定了归国的一切事宜后,李晓开始担心起春节的必修功课——走亲访友。“工作怎么样”、“对象找到没”、“工资拿多少”、“房子买在哪”……一想到回家就要面对“七大姑八大姨”深入灵魂的“拷问”,李晓觉得这是“比时差更难过的年关”。

  为了避免在“走亲访友”这门课程中挂科,李晓为自己量身打造了一套“春节自救指南”:面对亲友的连环提问,要诚实作答;面对亲友的“过度关心”,要沉默以对;一旦场面陷入尴尬,要及时掏出礼物的法宝,达到活跃气氛的效果。

  不过,这套“自救指南”的效果到底如何,估计只有李晓真的踏进家门,过完年才能知道。

资料图:泰国曼谷大皇宫内玉佛寺游人如织。<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王雪 摄
资料图:泰国曼谷大皇宫内玉佛寺游人如织。中新社发 王雪 摄

  【飞机票——陪伴父母看世界】

  人物:非洲华商

  “从前父母带我们看世界,现在是我们带父母。”

  已经在海外工作超过10年的席先生,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仅有5次春节回过家,其中3次还是最近这3年。

  说到公司的“放人”标准,他称:“公司鼓励年轻人留在海外,现在(我)年纪大了,公司把年纪大的放回来,家里老人也70多了,允许我们回来过年。”

  如果把漂泊在外的华人比喻成自由飞翔的风筝,那么无论他飞得再高再远,“父母”永远是紧紧牵着他的那条线。

  从2003年1月去法国工作,再到2007年开始在非洲各国出差工作,席先生这些年在许多国家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但是他最想做的还是带着父母去看世界。

  最近几年,席先生回家过年时都会带父母出去看一看,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就去远一点的地方,今年他便带着父母去泰国过年,“因为泰国暖和嘛,东北太冷啦”。而有时假期太短,他也会带父母到周边的城市看一看。

  席先生说,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自己单独行动,他们又不放心,便趁着过年的时间带着父母出去看看。“以前是父母带着我们,现在是我们带着父母,他们自己也会很高兴的。”

  虽然春节可以回家过年,但大部分时间仍在海外工作、生活的席先生,在谈及“什么时候最想家”时慢慢地说道:“不工作的时候最想家,夜里才想家,忙起来就忘了。”(完)

【编辑:周驰】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