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联早:紧缩措施悄然落幕 各国须面对挑战性取舍

2017年08月03日 14: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8月3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发署名为詹姆斯•麦考尔马克的文章称,决策者认真地探讨财政紧缩的好处,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有关实行刺激方案提振短期增长的潜在好处,或政府债务达到危及中期增长水平威胁的争论,早已变得无声无息了。美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变化,全球也可能会跟进。无论如何,财政当局在未来数年必须面对挑战性的取舍。

  文章摘编如下:

  在传统政治人物继续死命抵挡民粹主义的兴起时,他们可能也将祭出更多的财政宽松政策,或至少避免紧缩,以期收获几乎肯定能够获得的短期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他们可能对高债务水平中期后果的警告置之不理,因为所有人都在说利率将“在更长的时间里保持较低水平”。

资料图:美联储主席耶伦。<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邓敏 摄
资料图:美联储主席耶伦。中新社记者 邓敏 摄

  一个确认国际财政政策共识已经产生的方法,是看看决策者们的共同宣言说些什么。上一次G7集团公报中指出财政整合的重要性,要追溯到2013年的厄恩湖峰会(Lough Erne Summit)。当时还是G8的年代。

  此后的联合声明中,出现了呼吁实施“灵活财政战略以支持增长”,和确保债务-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维持在可持续水平的模棱两可建议。保持债务水平可持续的意思,想必是不会放任它一直增长下去。但在没有明确时间表的情况下,债务水平可能出现长期偏离,其可持续性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反对紧缩的声音不难理解。疲软的增长已经降至2%(在2010年有过短暂的反弹),产出出现大规模负缺口,显示总就业情况的恢复将非常缓慢。但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仍采取了收紧财政政策。

  2012年底,对危机后紧缩的争论最激烈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周期调整的初步收支平衡数据显示,发达经济体实施的多年紧缩,导致GDP每年降低超过一个百分点。

  在周期性经济环境要求宽松的时候,财政政策却紧缩。但如今,环境要求紧缩,财政政策却在放松。发达经济体的产出缺口已全然消失,通胀也在抬头,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将达到2010年以来的最强水平。

  2013年,日本是唯一放松财政政策的发达经济体。但今年,英国似乎要成为唯一收紧财政政策的发达经济体,假设最近的政治波动不会改变其财政方向,财政部长的秋季预算报告将证明这一点。

  大多数观察家会同意,在许多发达经济体中,政府债务水平高得令人不安。因此,审慎的做法是,决策者应该讨论用什么策略来削减债务。减少债务有不少方法,其中一些会更容易或有效。

  说到底,政府去杠杆化,是一个经济增长与利率之间关系的问题。增长率相对于利率越高,稳定或降低债务占GDP比重所需要的财政整合程度就越小。

  随着经济增长继续上扬,而利率继续保持低位,至少在美国之外是如此,财政当局将有更多机会降低债务,为下一次周期性衰退不可避免地到来时,创造财政刺激措施的空间。但决策者并没有这样做,这显示他们将政治考量放在审慎财政之上。

  最近的荷兰和法国选举后,越来越多的人齐声表示“民粹主义顶峰”已经过去了。但同样容易做出的论断是,民粹主义理想正被主流政治和经济日程所吸收。结果,特别是在欧洲,从政者别无选择,只能支持包容性增长政策,仔细审查特定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这一政治环境非常不利于财政整合。任何增税或减支的措施都必须小心翼翼地设计(这也许根本不可能做到),才能让领导人避免遭到民粹主义反对。一旦实行财政整合,一些人的损失总会比其他人更大。决定谁的损失应该更大,永远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工作。

  目前,这些决定因为政治原因而被推迟了,但政府债务高企的经济影响不可能永远被忽视。美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变化,全球也可能会跟进。无论如何,财政当局在未来数年必须面对挑战性的取舍。

【编辑:孟湘君】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