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权威解读:郑州严重内涝为哪般?

权威解读:郑州严重内涝为哪般?

2021年07月22日 22:10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经济观察)权威解读:郑州严重内涝为哪般?

  中新社北京7月22日电 题:权威解读:郑州严重内涝为哪般?

  作者 庞无忌 雷晓琳

  河南暴雨导致郑州发生严重积水、内涝。当地多趟火车、公交被困,地铁遭灌水,街头多处可见汽车被冲走。

  郑州市在2016年时已成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此前也提出投入534.8亿元(人民币,下同)建设海绵城市项目。人们可能会有疑问,经过5年的海绵城市建设,为何仍然防不住内涝?

    2021年7月21日,暴雨导致城区积水严重。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王中举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资料图:2021年7月21日,暴雨导致城区积水严重。 中新社发 王中举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并非普通内涝

  什么是内涝?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它主要是指本地发生较强降雨无法排出,在局部积蓄,达到一定深度造成一定危害的城市灾害。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贾海峰也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城市内涝之所以形成,城市化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些不透水建设,使水循环受到干扰,产生的径流比较大。有研究表明,在同等降雨量下,和自然的区域相比,高度城市化区域所产生的径流量可以达到5倍左右。

  但郑州此次并非普通内涝,王家卓说,而是洪水跟内涝交织在一起。从视频上可以看出,郑州多条道路上已经形成快速流动的洪水,远远超出了城市蓄水、排水的极限。

  贾海峰也认为,郑州此次积水严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全球气候变化下的超标准降雨。这是极端事件造成的内涝,实际上也是一种自然灾害。

  海绵城市该不该“背锅”?

  经过多年海绵城市建设,为何此次郑州的内涝仍然严重?

  王家卓指出,建设海绵城市当然有效,但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并不能一蹴而就,并且海绵城市建设也只能应对内涝设防标准以内的降雨。形象来说,如果当地设计了一个最大承重50吨的桥,这个桥还没建成,就驶来一辆重达200吨的卡车,把桥压塌了,“能不能得出这个桥不行,桥没有用的结论?”

  贾海峰也表示,郑州在试点海绵城市之时,只是在城市里选一个特定的区域(按国家要求,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上)。对动辄就是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而言,十几平方公里面积是很小的。而且每个系统都有其极限,人们常说海绵城市是“大雨不内涝、小雨不积水、水体不黑臭”,但并不是说建完海绵城市,所有的内涝的问题就解决了,这也是不现实的。

  中国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张辰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如何化解极端气候带来的灾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都还是个难题。

  近期德国遭遇大暴雨,给北威州和莱法州造成巨大的灾难,德国国内已经有上百人因为城市内涝、山洪泥石流而丧生。

  超出工程设防水平

  今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到2025年,各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王家卓解释说,这4个阶段可以说是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的。源头减排主要针对中小降雨,比如降水量在每天20-30毫米以下时,通过透水砖、下沉绿地等对这部分降雨进行就地消纳。当降雨量在30毫米/日,到30-50毫米/小时的时候,接力棒要交给管网排放了。

  当降雨量达到每小时50-70毫米时,排水就往往就需要通过泵站、调蓄等设施来应对,这个阶段叫蓄排并举。最后,当降雨量超过每小时70-80毫米的时候,一般就要进入超标应急阶段了,因为已是极端事件,超出了工程设防的水平。

  此次河南省的暴雨已经进入超标应急阶段。据中国气象局披露,17日8时至21日6时郑州、开封等多地1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其中郑州气象观测站最大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20日16时—17时),突破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

  王家卓解释说,周围的河湖水体也满了,想排也没地方排,已经不是排水系统能解决的了。

  城市内涝如何治理?

  针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内涝,王家卓表示,极端天气没办法避免和预防,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降低灾害损失。首先,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要加大应急处置力度,包括加强对灾情的预判,明确各预警等级的内涵,完善应急预案等。还要加强宣传和公众教育,提高民众主动躲避灾害的意识。同时,还应加大投入,提高设施标准。

  另外,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王家卓表示,也应该多做一些“留白增绿”的措施,多给水留一些空间,才能减缓灾害。

  贾海峰则认为,应该重视韧性城市建设,才能在碰到类似的极端降雨时,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又能够快速恢复城市功能。(完)

【编辑:李玉素】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