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重庆丰都汇聚“统战+”优势 搭建精准扶贫“同心桥”

重庆丰都汇聚“统战+”优势 搭建精准扶贫“同心桥”

2020年12月16日 14:49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重庆丰都汇聚“统战+”优势搭建精准扶贫“同心桥”
    图为双桂场村产业路延伸至田间地头,通到农户家门口。 罗永皓 摄

  中新网重庆12月16日电 题:重庆丰都汇聚“统战+”优势 搭建精准扶贫“同心桥”

  作者李娅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如何动员凝聚扶贫力量,构建起各方联动、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记者本月跟随“武陵山乡美·齐力奔小康——聚焦重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暨民族团结进步新风貌”主题宣传活动行进到重庆丰都找到了答案。

  定点帮扶 “输血造血”齐步走

  作为重庆“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代表,丰都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纳入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试点县。目前丰都县9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21029户77977名贫困群众告别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降至零。

  中共丰都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罗全良表示,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丰都县委统战部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优势,创新“统战+扶贫”工作模式,引导各领域统战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聚集,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构建形成强大的脱贫攻坚力量。

  记者从丰都县城驱车20公里来到兴义镇双桂场村。放眼望去,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延伸至村里的田间地头、通到农户家门口。

  据双桂场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王方安介绍,双桂场村曾是丰都县深度贫困村,地处长江边上的高山上,劳动力流失十分严重,是当地闻名的“空壳村”“老年村”。

  丰都县委统战部作为帮扶单位,近年来先后筹措项目资金114万元,整修了该村便民服务中心,建成了一座光伏发电站和一个就业扶贫车间,如今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面消除了“空壳村”。

  “花椒产业是我们村大力发展的种植产业,扶贫车间用于村里430亩花椒产业的烘烤、加工和储藏。花椒采摘季时,扶贫车间就近雇佣工人60余人,人均日收入有70元。”在双桂场村党总支书记胡容看来,精准扶贫给村里带来很大变化,“如今产业路通了,大货车能进村了,群众在村里就能实现就业增收,家家户户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

  “从饲养、繁殖到疫病防控,村里都会有专业的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这些年我通过发展养殖,收入比原来翻了10倍。”村里养殖大户陈万忠笑着说。

  48岁的陈万忠是双桂场村的村民,妻子谭全英早年被评定为三级肢体残疾,家中有3个孩子需要抚养,因教育支出大、家庭负担重,2014年纳入建卡贫困户。2015年,在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陈万忠干起了养殖业。

  从几头牛到几十头牛、几头猪到上百头猪,陈万忠刻苦钻研养殖技术,逐渐摸清了畜牧养殖的门路。辛辛苦苦养大的肉牛、生猪也卖出了好价格。见经济效益可观,陈万忠开始“自立门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在当地创建“全忠养殖场”扩大养殖规模,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经过几年的勤恳苦干,陈万忠从建卡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年收入20余万元的养殖大户,成了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他告诉记者,自己富了不算富,还要带动大家一起富。2018年,陈万忠将自家母猪产下的3只小猪仔赠送给周边的3个村民,还主动上门传授养殖经验与技术,鼓励引导他们发展养殖业脱贫增收。

  汇智创新 把扶贫扶到“根子上”

  罗全良称,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产业的支持,而民企的最大优势,恰恰就是因地制宜导入核心产业,发展对口村镇的特色产业,把扶贫扶到“根子上”和“点子上”。

  记者了解到,丰都县委统战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助推精准扶贫行动,组织县内外195家民营企业“点对点”结队帮扶全县138个贫困村,累计投入6.1756亿元。当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股权分红、务工收入等方式,人均年收入超2000元。

  此外,丰都推进普惠性金融与小额信贷特惠金额协同发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引导贫困户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发展到户产业,成为丰都践行“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闪耀名片。据统计,该县累计为贫困户、边缘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3772户次6.29亿元,累计获贷率69.75%。

  近年来,丰都县委统战部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将县级单位“所能”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所需”无缝对接,争取少数民族发展项目专项资金400余万元,用于部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利用资源提供就业岗位近2000个,解决农民务工难题,加快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通过这几年的帮扶,加之国家政策的支持,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充分被激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由过去的‘一筹莫展’转变为现在的‘信心满满’。”从罗全良的描述中,通过产业扶持、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教育资助、医疗救助、个人帮扶等项目的实施,如今丰都县贫困村旧貌换新颜,贫困户家容家貌大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大改善,贫困户的心中有了希望、日子有了奔头。

【编辑:姜雨薇】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