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面向后疫情时代,习近平以“中国主张”促世界焕发新生

面向后疫情时代,习近平以“中国主张”促世界焕发新生

2020年11月22日 20:09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来源:央视网

  中新社北京11月22日电 (记者 张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1日晚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引用唐诗名句强调,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必将如凤凰涅槃、焕发新生。

  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国际问题学者表示,面对世界大海的“风高浪急”,习近平曾以船作喻,明确金砖国家合作的方向与节奏。如今,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就如何应对人类经历的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发出的倡议,呼吁二十国集团勠力战疫、共创未来,则是以“中国主张”促世界焕发新生。

  受访学者有此解读,首先是基于二十国集团机制之于世界的特殊地位。

  二十国集团成员人口占全球的三分之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86%,贸易额占全球的75%,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二十国集团构想发端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则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应运而生。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战疫中,二十国集团再次发挥出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十国集团已从‘危机应对’发展为‘长效治理’的多边机制。习主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带来的影响超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时世界关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就危机应对,世界长远发展问题提出什么主张,如何解题。而这其中的‘中国主张’更加受到关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说。

  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指出,包含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二十国集团是全球治理最为重要的平台之一。眼下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更将“全球治理赤字”等问题进一步放大。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既要就抗疫情、保民生、稳经济等任务发出积极信号,更要就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给出答案。

  受访学者认为,习近平此番阐述的“中国主张”恰是兼顾上述关切。

  ——聚焦“勠力战疫”,习近平建议二十国集团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发力,分别是“构筑全球抗疫防火墙”“畅通世界经济运行脉络”“发挥数字经济的推动作用”“实现更加包容的发展”。

  “这些抗疫合作主张体现出统筹协调、标本兼治的中国思维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说。他指出,其中“努力让疫苗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中方提出建立基于核酸检测结果、以国际通行二维码为形式的健康码国际互认机制”“解决数字经济给就业、税收以及社会弱势群体带来的挑战”等表述,关乎生命、关乎生活、关乎生计,透出“焕发新生”之义。

  高飞结合今年3月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提出的四点倡议表示,一系列务实举措直接指向如何有效遏制疫情蔓延,亦成为下一步完善全球治理的切入口。

  ——聚焦“共创未来”,习近平建议二十国集团在四个方面发挥更大引领作用,分别是“加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治理架构”“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高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

  “这四个方面是有机的整体,相当于分层次完善全球治理。”高飞说,疫情暴露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短板和弊端,但绝不意味着将原有机制全盘否定。比如,联合国是合作处理国际事务的核心机制,这一点不容改变;又如,曾经行之有效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金融体系等因国际结构改变亟需改革,故而中方强调“使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再如,数字经济是新兴产业的代表,“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中方提出以《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基础,同各方探讨并制定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并推动落实二十国集团人工智能原则。

  王义桅说,二十国集团曾因金融危机而被“激活”,当下特殊时刻更应为世界经济复苏而发挥作用。中方领导人重申“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开放包容,坚持互利合作,坚持与时俱进”,是面对疫情进一步凝聚全球合作的动力。

  受访学者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讲话中习近平再度立足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这将为各国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带来更多机遇”。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率先稳定疫情,习主席的表态是给当前仍被疫情阴影笼罩的世界提供了信心。”高飞说。

  苏晓晖说,中国将在平衡常态化疫情防控与稳定恢复经济之间如何走出一条发展路径,越来越为世界所关注。从习近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多次强调“共同开放”,到今时以“中国主张”呼吁共同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中国用行动践行承诺,继续与各方携手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

【编辑:吉翔】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