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上合首次“云”峰会,习近平以四个“共同体”赋能区域合作

上合首次“云”峰会,习近平以四个“共同体”赋能区域合作

2020年11月11日 21:2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来源:央视网

  (近观中国)上合首次“云”峰会,习近平以四个“共同体”赋能区域合作

  中新社北京11月11日电 (黄钰钦)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0日晚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上合组织成立以来的首次“云”峰会上,习近平首次在上合组织框架内提出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的重大倡议,呼吁上合组织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

  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国际问题专家认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习近平在上合峰会上的讲话明确了上合组织在特殊时期的使命与担当,并以构建四个“共同体”的中国倡议指明了深化本组织合作的优先方向,赋能上合组织下阶段发展。

  当前,疫情正加速国际格局调整,国际社会正在经历多边和单边、开放和封闭、合作和对抗的考验。在讲话中,习近平明确给出中国对于未来大势的判断,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睦邻友好必将超越以邻为壑,互利合作必将取代零和博弈,多边主义必将战胜单边主义。

  专家分析认为,上合组织作为国际多边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员国如何看待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直接决定着上合组织未来的道路选择,深刻影响成员国之间的相处之道。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表示,后疫情时期,上合组织如何进一步发挥区域组织作用取决于成员国对未来国际环境的判断。“价值观决定实际行动,中方从区域角度看全球问题,在上合平台重申自身判断有利于凝聚区域共识。”

  “习近平主席提出关于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多边主义的判断与上合组织理念一脉相承。”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进一步指出,在大变局与疫情的冲击下,友好、合作、多边等理念屡遭挑战,中国对于世界趋势的判断是对“上海精神”的坚守,明确了上合组织在当前国际环境之下的使命与担当。

  如果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未来之势,当前站在十字路口的国际社会正面临“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在此背景下,即将迎来成立20周年的上合组织更应思考如何进一步探索新型区域组织的合作与发展道路。对此,习近平在峰会上提出构建四个“共同体”的重大倡议:加强抗疫合作,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维护安全和稳定,构建安全共同体;深化务实合作,构建发展共同体;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专家评论指出,相关倡议既是破解时代难题的钥匙,更是上合组织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分析称,四个“共同体”明确了当前上合组织最紧迫、最优先的合作方向,给出了建立区域间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路径,并为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范式。

  邢广程认为,四个“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衔接,既秉持“上海精神”,更是上海合作组织现有重要领域的延伸,有利于通过打造区域“治理样板”为大变局之下的全球治理贡献区域智慧。

  专家还注意到,上合组织在经历“经济”与“安全”双轮驱动、“经济”“安全”“人文”三大支柱之后,“卫生健康”首次在峰会中被提及,并且成为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要构建的第一个共同体。

  郭延军认为,疫情的暴发对国际秩序和国际规范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正是在疫情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没有人的健康,其他一切交流合作都是无本之木。“当日峰会通过关于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声明,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正是对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最直接的呼应。”

  “上合组织突出特点之一是对区域新问题和挑战及时做出回应。将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纳入其中,体现了上合组织对各国最大利益关切的回应。”邢广程表示,疫情既是各国在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共同安全危机,也为各成员国在疫情联防联控、疫苗研制中提供了合作空间。

  除公共卫生领域之外,专家分析指出,随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上合组织构建四个“共同体”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球治理赤字突显出上合组织成员国构建共同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郭延军表示,大变局与疫情叠加要求上合组织挺身而出,加大参与全球治理力度,为世界增添更多的正能量和确定性。

  孙壮志指出,各国一方面应秉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已经达成共识、有合作基础的方面率先推进共同体构建。另一方面应坚持开放原则,上合组织在致力构建上述共同体过程当中,需要和其他的多边组织机制开展良性的互动,进行发展战略衔接。(完)

【编辑:于晓】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