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疫情冲击之下中俄关系将向何方?专家学者建言

疫情冲击之下中俄关系将向何方?专家学者建言

2020年07月18日 10:36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7月17日电 新冠疫情冲击之下,中俄关系该如何发展?值《中俄北京宣言》发表二十周年之际,17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举办主题为“新时代中俄关系的历史方位与时代特征”圆桌会议。

  外交部欧亚司参赞毛文翀表示,回顾过往,中俄关系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建立的最重要也是最稳定的一对大国关系。展望未来,中俄两国在油气合作、科技研发和专家团队互相交流方面还有更长远的路要走。今明两年是中俄的科技交流年,相信这会是两国关系再攀高峰的又一领域。

  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范军简要回顾了中俄关系七十多年的历程:中俄两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探索,积极建设,找到了大国之间的和平相处之道——平等和相互尊重。这在当今中、俄、美之间关系备受瞩目的国际情势下是十分重要的。

  上海社科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潘大渭指出了学界应对中俄关系的三点认知:中俄关系的战略意义大于现实意义;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构建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国家关系,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国际社会公平公正的中流砥柱;当前中俄关系仍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即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挑战,国际经济全面衰退的挑战,以及疫病带来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宪举总结了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经验:一是相互尊重、平等、信任;二是积极推进机制化建设,尤其是疫情暴发以来,中俄元首曾有四次通话;三是国家年活动的举办,更接地气的合作有助于推动中俄关系未来的发展。王宪举认为,所谓的中俄关系的“分歧”,实际上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在双方相互理解、换位思考的行动中得到积极解决,并非实质上的分歧。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汪宁以“后疫情时代”为关键词探讨中俄关系发展的新方位:中国要正视中俄关系发展出现的不和谐的声音。不要因为一时的摩擦而动摇中俄关系的总体走势,中俄双方都应保持充分的理解和信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所长丁晓星总结了疫情下的中、俄、美关系的特征。首先,中俄关系的确在疫情之下经受了考验,但总体保持平稳发展:中俄紧密合作抗疫;俄罗斯在国际杂音中坚定支持中国;中俄贸易量总体平稳。俄美关系的改善存在不小的挑战。中俄之间应当防止非理性的炒作杂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这样的中俄关系才能行稳致远。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强晓云强调,与疫情相伴而生的还有误解与曲解,这在当前的国际社会很常见,因此中俄关系的发展也要做好准备,学会与误解和曲解共存。中俄双方都应学会在充满杂音的环境中,作出客观清醒地判断,彼此不要反应过激。两国应朝着坚定务实、发展更为有效、及时的交往机制的方向努力。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教授曲文轶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中美关系之下,中俄关系的定位与发展问题;二是可能影响中俄关系的隐患问题。曲文轶认为,中俄关系的发展应该更大地发挥其内部的自主性和内生动力,不断推动双方关系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认为,目前来看,中俄关系的发展是相对稳定的。中国和俄罗斯有着相似的国际社会地位,也在诸多国际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面对两国关系发展不断有杂音出现的情况,应进一步推动中俄两国从官方到民间、企业的多层次的双边交流。未来疫情相对稳定之后,国际社会将迎来更多的变化,中俄关系的发展也是任重而道远的。(完)

【编辑:周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