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端午假期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官方多举措保障出行安全

端午假期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官方多举措保障出行安全

2020年06月24日 21:1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文旅部:全国已有10064家A级旅游景区恢复开放来源:中国新闻网

  (抗击新冠肺炎)端午假期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官方多举措保障出行安全

  中新社北京6月24日电 题:端午假期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官方多举措保障出行安全

  中新社记者 李亚南

  当前,境外疫情病例数字增长迅速,中国本土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仍持续增加,聚集性疫情和散发病例仍有报告。即将于25日开始的端午节小长假,被认为是中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又一次“测试”。中国官方24日召开发布会,介绍如何多措并举保障民众出行安全。

  端午假期坚持“限量、预约、错峰”出行 游客做到“三个了解”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否已经成为“奢望”?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假日旅游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有序,特别是旅游景区的开放管理也经受住了考验。”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司长刘克智24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释放出了积极信号,“截至6月22日,全国已经有10064家A级旅游景区恢复开放”。

  “这个端午假期将继续坚持‘限量、预约、错峰’来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景区的开放管理。”刘克智解释称,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继续按照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30%来执行,继续倡导“无预约、不旅游”的消费理念,严防人员瞬时聚集,特别是在景区出入口、健康筛查点、重要游览点等容易形成游客拥堵的区域加强巡视巡查。

  为确保出行顺利,文旅部建议游客做到“三个了解”:一是在出行前要通过权威渠道了解旅游目的地关于疫情防控的措施要求;二是了解旅游目的地关于景区景点等预约制度的管理要求;三是了解旅游目的地天气变化的情况,最近南方进入汛期,要注意防范相关旅游风险。

  常态化疫情防控再次面临“测试” 卫健委:建议取消前往高风险地区的出行计划

  “端午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以来的第二个长假,也是北京市近日发生聚集性疫情,并在多省份引发相关病例,防范疫情扩散形势严峻的时间段迎来的一个小长假,是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又一次’测试’。”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指出。

  假期人员流量、居民消费都会大幅增加,境外输入的风险也持续存在,如何做好防护?贺青华提示,国家卫健委此前发布的《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低风险地区夏季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等,针对不同场所、机构、人群都提出了很具体的规定。

  贺青华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常态化防控机制,发挥发热门诊、传染病网络直报“两张网”的作用,严防发生医院的聚集性疫情。他建议民众,出行前要了解出发地、目的地的疫情防控情况,取消前往高风险地区的出行计划,出行前做好口罩、手消毒剂等防护用品的准备。做好旅途中的防护,发生健康问题要尽快就医。

  关于端午过后返回工作岗位的人员,是否需要隔离或做核酸检测的问题,贺青华表示,国家卫健委已发文明确规定,检测和隔离措施的实施,一定是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对来自北京的中高风险街道(乡镇)的人员需要进行隔离和核酸检测,低风险区域人员的流动无须进行隔离或核酸检测。

  中国核酸检测能力大幅提升 扩大检测范围助于人员合理流动

  “截至6月22日,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核酸检测的累计数据达到9041万人/份。”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指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核酸检测能力与3月初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从彼时的每天126万人/份,提高到目前的每天378万人/份,提高了200%。

  “近期我们调集了12个省的核酸检测队伍来到北京。”郭燕红说,此举主要是为了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北京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满足公众和患者的检测需求。她表示,“目前来看,北京的检测机构已经从98家增加到了128家,每天最大的单检能力也达到了40万人/份以上。如果按照重点人群单检,一般人群混检的方法,北京每天检测近100万人的能力是不成问题的。”

  “目前,核酸检测是判断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最科学的手段之一,也是统筹推进复工复产、复学复课、复业复市,做好常态化防控工作的重要保障。加快推进扩大核酸检测范围,既有利于精准防控,又有助于人员合理流动,推动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复。”贺青华表示。

  贺青华透露,为加快提升各地检测能力,规范核酸检测流程,国家卫健委自6月15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线上培训,截至24日中午,已累计培训36万人。(完)

【编辑:苑菁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