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哈斯塔娜:传统蒙古文信息化发展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全国政协委员哈斯塔娜:传统蒙古文信息化发展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2020年05月23日 20:1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电 题:(两会访谈)全国政协委员哈斯塔娜:传统蒙古文信息化发展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中新社记者 李爱平

  “传统蒙古文信息化发展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全国政协委员哈斯塔娜23日在北京驻地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采访时,对这“最后一公里”给出的答案是“严格遵守国际标准编码组织‘统一并且唯一’的编码要求,重新建立符合计算机科技信息化和符合国际标准编码要求的新标准。

  国际标准编码(Unicode,统一码、万国码、单一码)是计算机科学领域里的一项世界标准,包括字符集、编码方案等。国际标准编码为世界各国不同民族的每种文字的每个字符设定了“统一并且唯一”的二进制编码,以满足跨语言、跨平台进行文本转换、处理的要求。

  这位来自内蒙古的全国政协委员告诉记者,虽然传统蒙古文信息化开始于1984年,早在2000年取得了国际编码,但30多年来始终未能实现国际标准编码组织要求的“统一并且唯一”要求,甚至因为在计算机编码领域里强制加入了传统蒙古文语法规则,导致传统蒙古文无法跨语言、跨平台文本转换和处理,阻碍了传统蒙古文信息化发展。

  国际标准编码组织(Unicode组织)2018年和2019年曾经两次组织专题会议,有关专家也提出了符合计算机科学信息化要求的专业解决方案,但均被传统蒙古语文字专家否决,坚称要继续改善传统方案。

  “事实上,对于这套加载语法规则的传统蒙古文国际编码,多年来中国已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极高的维护费用,耗费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黄金30年进行方案优化,到目前也仅仅实现了文字的初级显示。”哈斯塔娜认为,“由此可见,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继续优化目前的传统蒙古文国际编码方案,已经山穷水尽,难度堪比登天。”

  对于这一现象,哈斯塔娜认为传统蒙古文信息化发展存在三方面的难题亟待解决。

  其一,目前的蒙古文国际编码字符集使用了以语音索引为特征的传统字母表,因不符合国际标准编码组织“统一并且唯一”的编码要求,导致编码中出现了大量的同形异码混淆案例,以及无法利用互联网准确搜索的问题。

  其二,目前的蒙古文国际编码里强行加载了传统蒙古文语法规则,即同一个编码在不同语境中的功能表达不同,导致无法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编码自由转换。

  其三,由于目前的蒙古文国际编码使用了语音索引字符集,并加载了传统语法规则,为了准确筛选同形异码,正确显示文字,在蒙古文国际编码中大量使用了复杂文本布局引擎技术。“但是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信息化基础系统都能支持此类高端技术,从而导致现有的蒙古文国际编码不仅系统兼容性差,还存在许多文字显示错乱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蒙古文国际编码中的同形异码有潜在的网络安全隐患,包括网络诈骗,网络侵权等等。”哈斯塔娜认为,这也是蒙古文信息化发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传统蒙古文作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文字之一,是传承祖国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蒙古文字无法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将导致大量的文化信息流失,对国家和民族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哈斯塔娜说,“同时,包括我在内广大蒙古语文用户和消费者,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无法用蒙古文字顺畅进行沟通交流,现实生活中时常遇到诸多困境。”

  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哈斯塔娜建言官方应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相关组织密切合作,尽快组织相关专家重新审查现有方案,严格遵守国际标准编码组织“统一并且唯一”的编码要求,重新建立符合计算机科技信息化和符合国际标准编码要求的新标准。(完)

【编辑:房家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