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交通部:节后返程客流大幅下降 没有明显的返程高峰

交通部:节后返程客流大幅下降 没有明显的返程高峰

2020年02月15日 14:2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2月15日电 针对今年春运情况,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15日表示,节后随着疫情的变化,防控形势严峻复杂,节后返程客流大幅下降,没有出现明显的返程高峰。截至2月14日,节后(1月25日至2月14日)全国共发送旅客2.83亿人次、日均1348万人次,同比分别下降82.3%,仅为春运客流的六分之一。

  刘小明称,春运历时40天,节前15天,节后25天,今年是近6年最早的春运,学生流与探亲流相互叠加,节前客流基本和往年规律一致。

2月15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春运返程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中国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表示,受疫情影响,预计今年春运40天客流将同比下降五成多,且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返程高峰。<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宇 摄
2月15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春运返程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中国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表示,受疫情影响,预计今年春运40天客流将同比下降五成多,且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返程高峰。中新社记者 张宇 摄

  刘小明表示,节前(1月10日至24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1.43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0%;日均7622万人次,峰值出现在1月22日的腊月二十八,达到了845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0%和1.2%。节后随着疫情的变化,防控形势严峻复杂,节后返程客流大幅下降,没有出现明显的返程高峰。据统计,截至2月14日,节后(1月25日至2月14日)全国共发送旅客2.83亿人次、日均1348万人次,同比分别下降82.3%,仅为春运客流的六分之一。

2月8日晚,旅客抵达铁路上海虹桥站。当日,铁路上海虹桥站抵达旅客5.9万人。<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殷立勤 摄
2月8日晚,旅客抵达铁路上海虹桥站。当日,铁路上海虹桥站抵达旅客5.9万人。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今天是2月15日,距离2020年春运结束还有3天时间,可以肯定客流量不会有大的变化。”刘小明说。

  刘小明指出,结合当前情况,综合研判,受疫情影响,预计今年春运40天客流将同比下降45%,春运后半程客流大幅缩水,旅游流、商务公务流等弹性客流大幅减少,旅客流局部地区甚至归零,返岗等刚性客流峰值会减少并拉长,将溢出春运期。返程客流将呈现“日均强度显著减弱、客流峰值显著降低、时间跨度显著拉大”的特点。也就是说,今年的春运返程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高峰,不会出现往年多重客流叠加的客流高峰现象,峰值大概在1500万人次,为日常客运量的2成,即五分之一。

  从客流类型看,未来一段时间,主要是农民工返岗和学生返校客流,公务商务客流较少、旅游客流很少。预计2月底前客流以农民工返岗流为主。综合判断,农民工返程客运量约为3亿人次,到目前已经返程约8000万人次,到2月底将要返程约1.2亿人次,3月以后返程约1亿多人次。预测待返校的学生客运量约为1亿人次,学生返程时间将根据开学时间确定。

  刘小明强调,虽然今年春运返程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高峰,但统筹好疫情防控和运输服务安全则是新的大考,为此,下一步将从四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返程运输保障工作。

  一是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举措,认真做好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消毒、通风、卫生清洁工作,加强一线从业人员安全防护,坚决遏制病毒通过交通运输工具传播。组织企业做好乘客信息采集和信息安全工作,保障旅客信息可追溯。

  二是统筹做好优化运力和班次安排,加大运力、场站、人员等投入,保障返程客流需求。严格控制交通运输工具上座率,推广四川省农民工返岗“春风行动”经验做法,开展“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降低乘客在途交叉传染风险。指导各地稳妥有序恢复城市公交、客运班线等交通运输服务。

  三是持续加大春运安全监管和隐患整治力度,加强雨雪冰冻天气下的应急运输管理,全力保障旅客出行安全。

  四是密切关注疫情变化情况,持续加强对旅客流量的监测分析,适时调整运力安排,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

【编辑:王祎】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